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专家列表 > 专家详细
杨博士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预约对接
技术咨询
针对企业需求提出建议方案,包含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效益分析、工程设计、施工、监督、监测及鉴定、设备的订购、竣工验收等内容,供企业决策时参考。
预约对接
项目联合申报
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专家团队,围绕企业研发创新过程中的某一技术课题、难点,开展技术合作,联合申报项目课题。
预约对接
企业技术顾问
以长期或者事件性的方式受聘企业,为企业的技术需求提供一系列的顾问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对接服务、项目对接服务、投融资服务、产品推广服务等。
预约对接
共建研发中心
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其专业的专家服务能力及团队,与企业/地方政府开展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在区域内提供科研创新服务。
预约对接
技术项目评审
以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身份,参与技术项目评审,对申请项目的创新性、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评价。
预约对接
技术诊断
对目标客户的仪器设备、生产工艺、设计方案、操作方法进行检查,根据对情况的了解和检测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产生原因、性质和程度等等,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
预约对接
科技成果评价
以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身份,参与科技成果评价,按相关标准、规定、方法,对科技成果中的专业技术内容提供专业的点评及建议。
预约对接
重大项目顾问
作为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参与企业或政府的一些重大项目调研、策划和实施,并为其提供专业的建议意见,供决策者参考。
预约对接
分享嘉宾
结合研究领域内的知识、技术成果,形成专业化的课程或分享内容,通过技术论坛、产学研交流活动等场景,面向企业、政府进行主题性的知识分享,促进专业知识谱及、分享、传播。
预约对接
地方产业顾问
作为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参与地方政府的一些重大产业发展项目或市场咨询调研,并为其提供专业的建议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
预约对接
研究领域: 现代农业
研究方向: 1.蛋白质/多肽结构、化学及营养 2.食品功能组分相互作用及营养学评价 3.食品纳米技术及应用 4.农副产品高值化加工及利用
科研能力画像: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现代农业

研究领域:

1.蛋白质/多肽结构、化学及营养 2.食品功能组分相互作用及营养学评价 3.食品纳米技术及应用 4.农副产品高值化加工及利用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18
铁蛋白 还原释放 VC EGCG NADH
2023
酵母蛋白 嘌呤 高效液相色谱法 精密度 加标回收率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轻工业手工业:6 有机化工:2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1
总数: 8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部分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1
天津市制浆造纸重点实验室 1
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
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北京工商大学中原食品实验室 1
酵母功能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1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商业联合会味科学重点实验室 1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部分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重组大豆铁蛋白受食源活性小分子诱导的还原释放性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基于铁蛋白-壳聚糖制备芦丁纳米复合物及芦丁稳定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葡萄籽原花青素诱导脱铁红小豆铁蛋白聚合的特性研究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铁蛋白-原花青素的相互作用及原花青素稳定性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两性木薯渣改性物的合成及其在脱墨浆的湿部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两性木薯渣改性物的合成及其在脱墨浆的湿部应用 天津科技大学大学生实验室创新基金
新型天然纳米载体——豆科植物铁蛋白 中欧合作项目
酵母蛋白中4种嘌呤含量的测定及对比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展开全部
荣誉&成就

1].2018年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技优秀人才。

[2].2015年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

[3].2017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二等奖,2017-L-2-08。

[4]. 2016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酵面制品营养功能和食用品质协同调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参与,2016-J-16。

[5].2015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传统面食现代化生产技术创新体系开发及应用,参与,2015-2-09-R01。

部分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酵母蛋白中4种嘌呤含量的测定及对比分析

重组大豆铁蛋白受食源活性小分子诱导的还原释放性质

基于铁蛋白-壳聚糖制备芦丁纳米复合物及芦丁稳定性研究

葡萄籽原花青素诱导脱铁红小豆铁蛋白聚合的特性研究

铁蛋白-原花青素的相互作用及原花青素稳定性

两性木薯渣改性物的合成及其在脱墨浆的湿部应用

铁蛋白-芦丁纳米包埋物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新型天然纳米载体——豆科植物铁蛋白

展开全部
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 联系客服
展开查看更多
团队名称:
食品安全
团队介绍:

一、研究方向简介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研究室紧紧围绕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着力在食品安全的共性关键技术上进行攻关,努力创建国内一流、世界前沿的食品安全高水平科研平台。同时注重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致力于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方向。  


二、团队简介

团队负责人:王硕教授

团队成员:

王硕,教授,博士生导师,多项国家级人才称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十二五”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主要致力于食品中痕量有害物质快速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小分子免疫检测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食品中痕量污染物富集、分离技术、“仿生抗体”合成与反应机理及替代生物抗体免疫检测理论和检测技术、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了若干处于国际前沿的开拓性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 1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

  

研究团队由方国臻研究员、王俊平教授、王书军教授、张燕教授、杜欣军教授、李昌模副教授、刘冰副教授、生威副教授等17人组成,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拥有仪器分析、免疫分析、食品化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分子生物学、有机合成等多学科专长,在国内食品安全研究领域形成了突出的人才优势。 团队已培养出食品安全专业博士 21 人,硕士生 216 人,出站博士后3人,目前在站博士后2名,在研博士生22人,硕士生120余人。


三、科研特色

围绕食品在加工、储藏过程中的营养与安全性问题,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

1. 免疫分析:针对食品中常见农药、兽药、生物毒素、食品非法添加物等小分子危害物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食物过敏原等,制备高特异性抗体,开发免疫检测新技术及ELISA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等快速检测产品。研究开发新型抗体标记技术,开发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免疫检测新技术。

2. 仪器分析方法与设备开发:针对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环境持久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探索开发基于传感器、色谱、光谱等技术的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仪器分析方法,研究开发新型便携式检测设备。

3.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针对传统热加工食品和发酵食品中产生的有害物,系统研究有害物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作用机理;同时针对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研究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组分结构、性质等变化规律和机制,以及对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开发兼具营养与安全的食品加工工艺。

4. 食品微生物研究:针对典型食源性致病菌,综合利用核酸操作、蛋白组学、免疫识别等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致病机理、检测、控制研究;针对典型发酵工业微生物,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开展发酵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针对食品外源危害因素,开发基于基因工程抗体的快速识别技术。

5.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针对各种食品安全危险因子,运用核密度估计算法,对其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于确认的各类危害风险提出管理措施,对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提出建议。  


四、学术水平

      研究团队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8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12项,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8项。

五、标志性成果


* 专利

(1) 烯啶虫胺半抗原、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12 1 0429862.7

(2) 一种抗除草剂莎稗磷的特异性抗体,专利号:ZL 2011 1 0326286.9

(3) 痕量苏丹红III号的快速检测方法,公开号:ZL 2007 1 0059342.0

(4) 苏丹红I号吸附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7 1 0057147.4

(5) 用于磺胺类多种残留免疫分析的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06 1 0015210.3

(6) 一种敌敌畏选择性分离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8 1 0151244.4

(7) 亚硝酸盐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610016130X

(8) 二氧化硫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1.7

(9) 甲醛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0.2

(10) 农药西维因快速检测用试纸条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71941.0

(1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20332.2

(12) 一种吸附痕量组胺的功能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1210429159.6

 

六、荣誉

* 获奖

(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与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2014年天津市专利金奖

(2)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可视化快速检测技术”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食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产品开发” 201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 一等奖

(4) “食品安全危害物高效检测新技术及产品研发” 201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 “农产品中化学危害物和生物毒素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及一体化产品开发“2009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6) “食品安全化学危害物检测新方法研究”2009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7) “食品安全因子通量化检测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8) “农药多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究和开发” 200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标准

(1) 进出口食品中α-硫丹和β-硫丹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SN/T2094-2008)

(2)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60-2007)

(3) 进出口食品中伏马毒素B1残留量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58-2007)

(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1—2011)

* 社会服务意向

(1) 食品有毒有害因子检测方案设计与开发

(2)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材料设计与开发

(3)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设计与开发

(4) 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开发

(5)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咨询与技术人员培训

(6) 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开发应用,微生物菌种改造 

查看团队详情 →
团队名称:
粮油科学与工程
团队介绍:

团队带头人:周中凯教授

团队成员:曹汝鸽、姜余梅、李静、李文钊、王芳、王慧芳、王茜茜、王志伟、杨瑞、张芹

团队是由食品科学、新品种开发、分子生物学、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的不同专长组合,在上游新粮油品种、现代粮油加工与制备技术、系列功能性食品原辅料及中间产品、工业化终端产品的开发以及功能性产品的评价技术等方面成绩显著。

科研特色:

粮油科学与工程研究团队,以粮食与油脂为研究对象,有机融合工、理、农、医等多领域相关学科的研究特点,形成以主粮、杂粮及植物油为主要出发基料,应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深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特色。主要研究粮油及植物蛋白制品,以及主食产业化;功能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成分的化学与工程研究;谷物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分离及鉴定技术;主粮与杂粮的分子营养学研究。

从粮油原材料的上游品质改良为起点,采用现代加工技术制备系列主食及功能性食品,从而形成了从原料、加工以及品质与功能评价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1)上游新粮油品种的开发与产业化:主要包括高抗氧化活性的系列色米新品种;含高留胚率的白米品种;富含活性成分(如γ-氨基丁酸等)的发芽糙米/白米制品。

2)现代粮油加工与制备技术:主要包括超高压/声波食品加工技术,无溶剂的绿色萃取技术,连续化流动床的高效分离技术,及现代生物转化技术。

3)开发系列功能性食品原辅料及中间产品:主要有系列功能性米制品,系列功能性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配料及相关产品,功能油脂及食品加工专用油脂。

4)工业化终端产品的开发:主要有传统主食的产业化技术改造。不同行业的现代配餐技术及配套产品、特殊人群/特殊行业主副食相关产品。

5)功能性产品的评价技术:建立了糖脂代谢及肠道微生物的评价体系,为开发功能性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科研成果:

本团队承担科技部中欧合作项目、科技部农业转化基金、“十二五”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查看团队详情 →
专家简介:

天津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从事蛋白质的高效表达、结构化学及新功能发掘,基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活性组分载体化及营养学评价,食品蛋白质纳米技术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等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7项。任国际、国内多个杂志的编委及审稿人。
课题组拥有齐全的仪器和分析设备,团队成员目前12人,擅长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化学、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等分析手段,可开展蛋白质相关各类分析实验及检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