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专家列表 > 专家详细
刘教授
副研究员(科研)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预约对接
研究领域: 农林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研究方向: 1.食品添加剂与配料 2.纳米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3.纳米生物技术
科研能力画像: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农林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研究领域:

1.食品添加剂与配料 2.纳米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3.纳米生物技术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20
海芦笋 植物盐 提取工艺 响应面
2023
茂源链霉菌 L-谷氨酸氧化酶 诱导表达 条件优化 酶活性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生物学:11 轻工业手工业:7 材料科学:3 农作物:3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2 无线电电子学:1 化学:1 农业基础科学:1 基础医学:1 有机化工:1
总数: 26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部分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5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3
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天津天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2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 2
阿德雷德大学环境科学学院 1
天津市食品安全管理与战略研究中心 1
天津市水稻工程技术中心 1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1
山东胜伟园林科技有限公司 1
天津岂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
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
山东省胜伟盐碱地科技有限公司 1
山东省胜伟园林科技有限公司 1
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1
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分子营养与食品安全实验室 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1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部分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单壁碳纳米管对长片段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增效机理的初步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一个合成基因网络的电路模型构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纳米银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半胱氨酸单细胞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 天津自然科学基金
纳米粒子PCR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几种糙米性质研究及隆粳软1号糙米蒸煮条件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巨大芽孢杆菌谷氨酸脱羧酶的表达及其酶活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响应面法优化盐地碱蓬中植物盐提取工艺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热休克蛋白质DnaK的纯化及其二聚体性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植物盐及其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细菌Na+/H+逆向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碳纳米管对水稻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植物丝氨酸:乙醛酸氨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纳米碳粉和碳管对大肠杆菌抗紫外伤害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不同培养条件下莱茵衣藻细胞中SGAT酶活性的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紫萍叶状体衰老过程中的内肽酶谱变化和外源L-丝氨酸对内肽酶谱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用凝胶电泳法研究紫萍半叶状体衰老期间的内肽酶同工酶(摘要)(英文) SupportedbyNewCenturyExcellentTalentsProjectoftheMinistryofEducation
凝胶电泳法研究紫萍半叶状体衰老期间的内肽酶同工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茂源链霉菌L-谷氨酸氧化酶的异源表达以及诱导条件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海芦笋植物盐提取工艺的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展开全部
荣誉&成就

暂无荣誉成就信息

部分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茂源链霉菌L-谷氨酸氧化酶的异源表达以及诱导条件优化

海芦笋植物盐提取工艺的优化

几种糙米性质研究及隆粳软1号糙米蒸煮条件优化

半胱氨酸单细胞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

巨大芽孢杆菌谷氨酸脱羧酶的表达及其酶活性研究

响应面法优化盐地碱蓬中植物盐提取工艺的研究

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红茶菌中优势微生物的研究

热休克蛋白质DnaK的纯化及其二聚体性质研究

植物盐及其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对粳稻愈伤组织分化影响的研究

红茶菌中优势菌种的分离鉴定和发育树分析

细菌Na+/H+逆向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纳米银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对水稻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的影响

利用过氧化物同工酶法分析三十七个主要蓖麻栽培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

单壁碳纳米管对长片段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增效机理的初步研究

一个合成基因网络的电路模型构建

碳纳米管对水稻幼苗根系发育的影响

纳米粒子PCR研究进展

植物丝氨酸:乙醛酸氨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展开全部
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 联系客服
展开查看更多
团队名称:
食品添加剂
团队介绍:

团队负责人:张泽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毕业,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现兼任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副理事长、营养强化剂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饮料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 审专家。长期从事食品营养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天然产物、生物活性物质功能及机理研究。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和专著100 余篇,其中18篇被SCI 收录,专利授权6 项。曾获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荣誉称号。

团队成员:胡爱军、金艳、刘清岱、刘锐、孟晶、隋文杰、王浩、王帅、王田心、吴涛、赵江、朱巧梅、张颖

本研究团队形成了 “食品添加剂与功能配料生产和应用技术”、“天然活性物质及其营养调控”两大研究特色与优势,从食品添加剂的绿色制造和营养功能两方面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水平。

科研特色:

1、新型食品添加剂与功能配料的基础研究:建立功能评价体系,围绕天然抗氧化剂、天然色素、营养强化剂、生物防腐剂及多糖等, 研究其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制备、稳态化和制剂化过程对其功能的影响;研究探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与食品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对其功能的影响,为提升其在食品中的作用和功效提供科学基础。

2、新型食品添加剂与功能配料开发关键技术:开展农副产品和微生物类新型食品添加剂原料的挖掘、评估和开发工作,研究新型食品添加剂(天然抗氧化剂、天然色素、营养强化剂、生物防腐剂等)功能成分的微生物发酵、高效提取、分离纯化、稳态化、制剂化和复配等绿色共性技术和装备。

3、功能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开发及其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采用细胞模型、动物模型进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各种提取物)的抗氧化、抗衰老、调节血脂、调节血糖、减肥、抗辐射等功效评价、量效关系、调控机理研究,为相关产品配方确定和保健食品申报提供参考依据;且建立功能因子的高效制备、定性、定量分析技术,制定质量控制规范;为功能食品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科研成果:项目组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0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10余项。

团队简介:http://spxy.tust.edu.cn/ch/kxyj/kytd/78518.html


查看团队详情 →
专家简介:

1.1998年 南开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学士

2.2002年 南开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

3.2006年 南开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 导师王勇教授

4.2014年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药理学系 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