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应用场景列表 > 专家详细
隋教授
副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预约对接
项目联合申报
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专家团队,围绕企业研发创新过程中的某一技术课题、难点,开展技术合作,联合申报项目课题。
预约对接
共建研发中心
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其专业的专家服务能力及团队,与企业/地方政府开展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在区域内提供科研创新服务。
预约对接
科技成果评价
以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身份,参与科技成果评价,按相关标准、规定、方法,对科技成果中的专业技术内容提供专业的点评及建议。
预约对接
技术项目评审
以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身份,参与技术项目评审,对申请项目的创新性、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评价。
预约对接
创新创业大赛评委
以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身份,担任创新创业大赛评委专家,并为大赛进行项目筛选分析提供专业的点评及建议。
预约对接
地方产业顾问
作为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参与地方政府的一些重大产业发展项目或市场咨询调研,并为其提供专业的建议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
预约对接
重大项目顾问
作为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参与企业或政府的一些重大项目调研、策划和实施,并为其提供专业的建议意见,供决策者参考。
预约对接
企业技术顾问
以长期或者事件性的方式受聘企业,为企业的技术需求提供一系列的顾问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对接服务、项目对接服务、投融资服务、产品推广服务等。
预约对接
技术咨询
针对企业需求提出建议方案,包含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效益分析、工程设计、施工、监督、监测及鉴定、设备的订购、竣工验收等内容,供企业决策时参考。
预约对接
研究领域: 农林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研究方向: 1. 食品添加剂与功能配料绿色制造 2. 生物质炼制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科研能力画像: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农林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研究领域:

1. 食品添加剂与功能配料绿色制造 2. 生物质炼制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22
百里香精油 纳米乳液 植物油 物理稳定性 抑菌 面筋蛋白 低聚原花青素 醒发时间
2023
黑液 木质素-锌络合物 活性炭 染料吸附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轻工业手工业:19 一般化学工业:2 有机化工:2 新能源:2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1 农业工程:1
总数: 22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部分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4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3
天津农学院 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
湖北百特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
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天津食品安全低碳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1
天津农学院天农农产品加工中外联合研究中心 1
百德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
天津农学院中俄农业加工联合实验室 1
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盐城师范学院 1
盐城师范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 1
伊斯兰阿扎德大学霍梅伊尼沙尔分校机械工程系 1
天津健力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1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部分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固态发酵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天津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挤压与汽爆麦麸添加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重点资助项目
百里香精油纳米乳液的制备及添加植物油对其理化性质及抑菌效果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葡萄籽低聚原花青素对面筋蛋白交联作用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湿解西兰花尾菜制备富里酸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黄秋葵籽多糖的组成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秋葵籽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
固体发酵麦麸对小麦粉和面条品质的影响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黄秋葵饮料的抗氧化活性及抗疲劳活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果品加工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分类管理研究 供销合作行业标准研究制定
ZnCl2络合法分离黑液木质素高效制备高吸附性能活性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奶渣酪蛋白特性及营养价值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酶解魔芋葡甘聚糖对冷冻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天津市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项目
黑蒜粉膳食补充对环磷酰胺诱导BALB/c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英文) 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重点项目
麦麸高纤低糖蛋糕研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
海参肠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项目
海参废渣皂苷通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信号通路抵抗环磷酰胺诱导小鼠的免疫抑制(英文) 天津市131创新团队项目
蒸汽爆破麦胚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豆渣汽爆改性及其强化高固酶解作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温度-压力解耦条件下汽爆玉米秸秆物化作用及酶解效果 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
展开全部
荣誉&成就

1. 2019年度全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基于资源生态循环的果蔬无废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及模式构建. 第二完成人

2. 2019年度山东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果品加工固体废物分类标准研究. 第二完成人

3. 2020年度山东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果品加工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标准研究. 第二完成人

4. 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2019年)

5. 入选天津市高校“青年后备人才培养计划”(2020年1月-2021年12月)

学生培养

1. 指导研究生获评2019年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2. 指导研究生获得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二等奖

3. 指导本科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部分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ZnCl2络合法分离黑液木质素高效制备高吸附性能活性炭

百里香精油纳米乳液的制备及添加植物油对其理化性质及抑菌效果的影响

葡萄籽低聚原花青素对面筋蛋白交联作用的影响

奶渣酪蛋白特性及营养价值分析

海参肠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海参废渣皂苷通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信号通路抵抗环磷酰胺诱导小鼠的免疫抑制(英文)

豆渣汽爆改性及其强化高固酶解作用研究

温度-压力解耦条件下汽爆玉米秸秆物化作用及酶解效果

湿解西兰花尾菜制备富里酸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黄秋葵籽多糖的组成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秋葵籽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麦麸高纤低糖蛋糕研制

双水相体系萃取肉桂挥发油工艺优化及其风味物质分析

固体发酵麦麸对小麦粉和面条品质的影响

蒸汽爆破麦胚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黄秋葵饮料的抗氧化活性及抗疲劳活性研究

酶解魔芋葡甘聚糖对冷冻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黑蒜粉膳食补充对环磷酰胺诱导BALB/c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英文)

固态发酵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挤压与汽爆麦麸添加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展开全部
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 联系客服
展开查看更多
团队名称:
食品添加剂
团队介绍:

团队负责人:张泽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毕业,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现兼任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副理事长、营养强化剂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饮料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 审专家。长期从事食品营养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天然产物、生物活性物质功能及机理研究。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和专著100 余篇,其中18篇被SCI 收录,专利授权6 项。曾获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荣誉称号。

团队成员:胡爱军、金艳、刘清岱、刘锐、孟晶、隋文杰、王浩、王帅、王田心、吴涛、赵江、朱巧梅、张颖

本研究团队形成了 “食品添加剂与功能配料生产和应用技术”、“天然活性物质及其营养调控”两大研究特色与优势,从食品添加剂的绿色制造和营养功能两方面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水平。

科研特色:

1、新型食品添加剂与功能配料的基础研究:建立功能评价体系,围绕天然抗氧化剂、天然色素、营养强化剂、生物防腐剂及多糖等, 研究其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制备、稳态化和制剂化过程对其功能的影响;研究探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与食品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对其功能的影响,为提升其在食品中的作用和功效提供科学基础。

2、新型食品添加剂与功能配料开发关键技术:开展农副产品和微生物类新型食品添加剂原料的挖掘、评估和开发工作,研究新型食品添加剂(天然抗氧化剂、天然色素、营养强化剂、生物防腐剂等)功能成分的微生物发酵、高效提取、分离纯化、稳态化、制剂化和复配等绿色共性技术和装备。

3、功能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开发及其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采用细胞模型、动物模型进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各种提取物)的抗氧化、抗衰老、调节血脂、调节血糖、减肥、抗辐射等功效评价、量效关系、调控机理研究,为相关产品配方确定和保健食品申报提供参考依据;且建立功能因子的高效制备、定性、定量分析技术,制定质量控制规范;为功能食品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科研成果:项目组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0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10余项。

团队简介:http://spxy.tust.edu.cn/ch/kxyj/kytd/78518.html


查看团队详情 →
团队名称:
食品安全
团队介绍:

一、研究方向简介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研究室紧紧围绕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着力在食品安全的共性关键技术上进行攻关,努力创建国内一流、世界前沿的食品安全高水平科研平台。同时注重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致力于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方向。  


二、团队简介

团队负责人:王硕教授

团队成员:

王硕,教授,博士生导师,多项国家级人才称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十二五”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主要致力于食品中痕量有害物质快速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小分子免疫检测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食品中痕量污染物富集、分离技术、“仿生抗体”合成与反应机理及替代生物抗体免疫检测理论和检测技术、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了若干处于国际前沿的开拓性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 1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

  

研究团队由方国臻研究员、王俊平教授、王书军教授、张燕教授、杜欣军教授、李昌模副教授、刘冰副教授、生威副教授等17人组成,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拥有仪器分析、免疫分析、食品化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分子生物学、有机合成等多学科专长,在国内食品安全研究领域形成了突出的人才优势。 团队已培养出食品安全专业博士 21 人,硕士生 216 人,出站博士后3人,目前在站博士后2名,在研博士生22人,硕士生120余人。


三、科研特色

围绕食品在加工、储藏过程中的营养与安全性问题,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

1. 免疫分析:针对食品中常见农药、兽药、生物毒素、食品非法添加物等小分子危害物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食物过敏原等,制备高特异性抗体,开发免疫检测新技术及ELISA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等快速检测产品。研究开发新型抗体标记技术,开发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免疫检测新技术。

2. 仪器分析方法与设备开发:针对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环境持久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探索开发基于传感器、色谱、光谱等技术的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仪器分析方法,研究开发新型便携式检测设备。

3.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针对传统热加工食品和发酵食品中产生的有害物,系统研究有害物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作用机理;同时针对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研究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组分结构、性质等变化规律和机制,以及对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开发兼具营养与安全的食品加工工艺。

4. 食品微生物研究:针对典型食源性致病菌,综合利用核酸操作、蛋白组学、免疫识别等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致病机理、检测、控制研究;针对典型发酵工业微生物,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开展发酵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针对食品外源危害因素,开发基于基因工程抗体的快速识别技术。

5.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针对各种食品安全危险因子,运用核密度估计算法,对其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于确认的各类危害风险提出管理措施,对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提出建议。  


四、学术水平

      研究团队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8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12项,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8项。

五、标志性成果


* 专利

(1) 烯啶虫胺半抗原、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12 1 0429862.7

(2) 一种抗除草剂莎稗磷的特异性抗体,专利号:ZL 2011 1 0326286.9

(3) 痕量苏丹红III号的快速检测方法,公开号:ZL 2007 1 0059342.0

(4) 苏丹红I号吸附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7 1 0057147.4

(5) 用于磺胺类多种残留免疫分析的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06 1 0015210.3

(6) 一种敌敌畏选择性分离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8 1 0151244.4

(7) 亚硝酸盐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610016130X

(8) 二氧化硫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1.7

(9) 甲醛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0.2

(10) 农药西维因快速检测用试纸条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71941.0

(1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20332.2

(12) 一种吸附痕量组胺的功能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1210429159.6

 

六、荣誉

* 获奖

(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与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2014年天津市专利金奖

(2)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可视化快速检测技术”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食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产品开发” 201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 一等奖

(4) “食品安全危害物高效检测新技术及产品研发” 201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 “农产品中化学危害物和生物毒素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及一体化产品开发“2009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6) “食品安全化学危害物检测新方法研究”2009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7) “食品安全因子通量化检测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8) “农药多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究和开发” 200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标准

(1) 进出口食品中α-硫丹和β-硫丹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SN/T2094-2008)

(2)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60-2007)

(3) 进出口食品中伏马毒素B1残留量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58-2007)

(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1—2011)

* 社会服务意向

(1) 食品有毒有害因子检测方案设计与开发

(2)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材料设计与开发

(3)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设计与开发

(4) 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开发

(5)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咨询与技术人员培训

(6) 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开发应用,微生物菌种改造 

查看团队详情 →
专家简介:

1.2011.09-2016.07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物化工专业,工学博士

2.2007.09-2011.06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专业,医学学士

从业经历

1. 2020.12至今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2. 2016.09-2020.11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