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专家列表 > 专家详细
方教授
研究员(科研)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预约对接
研究领域: 农业食品技术
研究方向: 1. 食品安全检测 2. 先进功能材料制备 3. 仪器联用技术
科研能力画像: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农业食品技术

研究领域:

1. 食品安全检测 2. 先进功能材料制备 3. 仪器联用技术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21
多酚 红景天苷抑制剂 阿尔兹海默症 纤维 分子对接
2022
强力霉素 金属有机框架 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 分子印迹聚合物 荧光检测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轻工业手工业:20 化学:15 材料科学:3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 有机化工:2 园艺:1 自动化技术:1 一般化学工业:1 建筑科学与工程:1 植物保护:1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1 中药学:1 水产和渔业:1 生物医学工程:1 生物学:1
总数: 38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部分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
南开大学医学院 4
天津市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2
教育部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2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1
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1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1
河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1
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市食品科学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1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 1
科技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 1
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1
山东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1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部分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分散液液微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汞含量 863计划项目
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上转换分子印迹聚合物荧光传感检测食品中的章鱼胺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薄层色谱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联用快速检测辣椒油高脂肪基质中的苏丹红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电化学发光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红曲霉固态发酵中桔霉素的抑制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速灭威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碳纳米管固相萃取金属离子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表面印迹技术用于蛋白质的识别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QuEChERS方法在食品农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HPLC-MS法测定食品中生物碱的研究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丙烯酰胺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饮用水中6种痕量重金属元素 国家
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谷物中农药多残留的研究 科技部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雌激素检测中的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虾中硫丹残留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的研究 天津市科委项目资助
碳点荧光探针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增强化学发光酶免疫法对猪肉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基于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金属有机框架分子印迹聚合物荧光传感器检测食品中的强力霉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红景天苷抑制淀粉样β蛋白聚集和降低其细胞毒性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展开全部
荣誉&成就

1. 2006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2. 2009年, 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3. 2010年,获教育部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
4. 2013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部分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基于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金属有机框架分子印迹聚合物荧光传感器检测食品中的强力霉素

红景天苷抑制淀粉样β蛋白聚集和降低其细胞毒性的研究

基于上转换分子印迹聚合物荧光传感检测食品中的章鱼胺

氨基酸-纤维素复合材料的模拟酶对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的降解

薄层色谱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联用快速检测辣椒油高脂肪基质中的苏丹红

纳米粒子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分子印记聚合物仿生抗体用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恩诺沙星

GC-MS/MS法测定水产品中残留硫丹及代谢物

恩诺沙星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碳点荧光探针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羟基氧化钴长余辉纳米探针用于食品中VC的检测

基于长余辉纳米发光探针的生物传感检测和成像

多肽在金纳米粒子表面偶联反应效率研究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电化学发光分析

红曲霉固态发酵中桔霉素的抑制研究

沙门氏菌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研究

香椿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

速灭威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

碳纳米管固相萃取金属离子研究

展开全部
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 联系客服
展开查看更多
团队名称:
食品安全
团队介绍:

一、研究方向简介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研究室紧紧围绕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着力在食品安全的共性关键技术上进行攻关,努力创建国内一流、世界前沿的食品安全高水平科研平台。同时注重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致力于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方向。  


二、团队简介

团队负责人:王硕教授

团队成员:

王硕,教授,博士生导师,多项国家级人才称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十二五”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主要致力于食品中痕量有害物质快速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小分子免疫检测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食品中痕量污染物富集、分离技术、“仿生抗体”合成与反应机理及替代生物抗体免疫检测理论和检测技术、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了若干处于国际前沿的开拓性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 1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

  

研究团队由方国臻研究员、王俊平教授、王书军教授、张燕教授、杜欣军教授、李昌模副教授、刘冰副教授、生威副教授等17人组成,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拥有仪器分析、免疫分析、食品化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分子生物学、有机合成等多学科专长,在国内食品安全研究领域形成了突出的人才优势。 团队已培养出食品安全专业博士 21 人,硕士生 216 人,出站博士后3人,目前在站博士后2名,在研博士生22人,硕士生120余人。


三、科研特色

围绕食品在加工、储藏过程中的营养与安全性问题,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

1. 免疫分析:针对食品中常见农药、兽药、生物毒素、食品非法添加物等小分子危害物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食物过敏原等,制备高特异性抗体,开发免疫检测新技术及ELISA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等快速检测产品。研究开发新型抗体标记技术,开发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免疫检测新技术。

2. 仪器分析方法与设备开发:针对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环境持久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探索开发基于传感器、色谱、光谱等技术的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仪器分析方法,研究开发新型便携式检测设备。

3.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针对传统热加工食品和发酵食品中产生的有害物,系统研究有害物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作用机理;同时针对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研究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组分结构、性质等变化规律和机制,以及对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开发兼具营养与安全的食品加工工艺。

4. 食品微生物研究:针对典型食源性致病菌,综合利用核酸操作、蛋白组学、免疫识别等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致病机理、检测、控制研究;针对典型发酵工业微生物,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开展发酵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针对食品外源危害因素,开发基于基因工程抗体的快速识别技术。

5.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针对各种食品安全危险因子,运用核密度估计算法,对其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于确认的各类危害风险提出管理措施,对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提出建议。  


四、学术水平

      研究团队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8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12项,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8项。

五、标志性成果


* 专利

(1) 烯啶虫胺半抗原、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12 1 0429862.7

(2) 一种抗除草剂莎稗磷的特异性抗体,专利号:ZL 2011 1 0326286.9

(3) 痕量苏丹红III号的快速检测方法,公开号:ZL 2007 1 0059342.0

(4) 苏丹红I号吸附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7 1 0057147.4

(5) 用于磺胺类多种残留免疫分析的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06 1 0015210.3

(6) 一种敌敌畏选择性分离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8 1 0151244.4

(7) 亚硝酸盐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610016130X

(8) 二氧化硫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1.7

(9) 甲醛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0.2

(10) 农药西维因快速检测用试纸条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71941.0

(1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20332.2

(12) 一种吸附痕量组胺的功能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1210429159.6

 

六、荣誉

* 获奖

(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与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2014年天津市专利金奖

(2)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可视化快速检测技术”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食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产品开发” 201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 一等奖

(4) “食品安全危害物高效检测新技术及产品研发” 201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 “农产品中化学危害物和生物毒素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及一体化产品开发“2009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6) “食品安全化学危害物检测新方法研究”2009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7) “食品安全因子通量化检测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8) “农药多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究和开发” 200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标准

(1) 进出口食品中α-硫丹和β-硫丹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SN/T2094-2008)

(2)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60-2007)

(3) 进出口食品中伏马毒素B1残留量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58-2007)

(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1—2011)

* 社会服务意向

(1) 食品有毒有害因子检测方案设计与开发

(2)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材料设计与开发

(3)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设计与开发

(4) 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开发

(5)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咨询与技术人员培训

(6) 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开发应用,微生物菌种改造 

查看团队详情 →
专家简介:

海河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