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专家列表 > 专家详细
侯教授
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预约对接
研究领域: 食品安全生产及评价技术
研究方向: 1.食品科学 2.食品营养与安全 3.生物技术与食品工程
科研能力画像: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食品安全生产及评价技术

研究领域:

1.食品科学 2.食品营养与安全 3.生物技术与食品工程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21
高盐稀态酱油 假丝酵母 有机酸 品质 酱油 酶活力 米曲霉 低盐固态工艺
2023
能源危机 乙醇 酿酒酵母 正交试验 最优发酵条件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轻工业手工业:26 一般化学工业:3 生物学:2 中药学:1 有机化工:1
总数: 30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部分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山东永康食品有限公司 1
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1
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 1
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1
天津市食品质量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1
天津利民调料有限公司 1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1
河北工程大学 1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部分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耐盐酵母在酱油中的应用及其耐盐机理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高盐稀态酱油发酵S3-2酵母基础发酵性能的研究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利用易错PCR构建酱油酿造用T酵母spt15突变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三种酱油发酵曲霉酶活力的比较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耐盐酵母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构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酱油酿造风味菌株T酵母耐盐机理的初步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添加S酵母对牛肉酱基质的影响 国家863计划
调味品微生物防治新方法的发展与展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过量表达鲁氏酵母耐盐基因GPD1对酿酒酵母的影响 天津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耐盐产酯酵母的选育及发酵性能研究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家蝇蛹凝集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家蝇蛹血淋巴及其提取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酱油风味研究进展 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酿酒酵母筛选及乙醇发酵条件的优化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
假丝酵母的添加对高盐稀态酱油有机酸含量影响 2019年大学生实验室创新基金项目
鲁氏酵母不同时间的添加对高盐稀态酱油的影响 天津科技大学大学生实验室创新基金
盐水浓度对有机大豆酿造酱油中酱醪理化指标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有机大豆与普通大豆酿造酱油的差异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有机大豆酿造酱油的风味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米曲霉机理性探索对酱油生产的启示 第55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
展开全部
荣誉&成就

1.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酱油发酵优良菌种的构建及其机理的研究与开发”, 2014JB-3-122-R1,2014年(排名第一)
2.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优秀奖 “酱油优良发酵菌种的构建与应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2014-Y-4-17,2014年(排名第一)
3.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传统发酵食品优良菌种构建及其机理和应用的研究”, 2015-3-11-R01,2015年(排名第一)
4.全国调味品行业“安琪酵母抽提物”杯科学技术论文大赛,一等奖,“低盐固态工艺条件下米曲霉3.042和米曲霉RIB40酿造酱油发酵性能的比较”,2013年(排名第一)
5.全国调味品行业“安琪酵母抽提物”杯科学技术论文大赛,三等奖,“酱油酿造风味菌株T酵母耐盐机理的初步研究”,2014年(排名第一)

部分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酿酒酵母筛选及乙醇发酵条件的优化

假丝酵母的添加对高盐稀态酱油有机酸含量影响

不同米曲霉对酱油低盐固态发酵的影响

鲁氏酵母不同时间的添加对高盐稀态酱油的影响

利用易错PCR构建酱油酿造用T酵母spt15突变库

三种酱油发酵曲霉酶活力的比较

提高酱油酵母海藻糖方法研究

接种乳酸菌改善辣椒酱风味的研究

耐盐酵母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构建

高渗环境假丝酵母胞内甘油和海藻糖代谢研究

一种硫酸酯化灰树花多糖的免疫活性研究

盐水浓度对有机大豆酿造酱油中酱醪理化指标的影响

有机大豆与普通大豆酿造酱油的差异性研究

有机大豆酿造酱油的风味研究

米曲霉A100-8酿造黄豆酱的风味研究

酱油酿造风味菌株T酵母耐盐机理的初步研究

米曲霉机理性探索对酱油生产的启示

添加S酵母对牛肉酱基质的影响

调味品微生物防治新方法的发展与展望

低盐固态工艺条件下米曲霉3.042和米曲霉RIB40酿造酱油发酵性能的比较

展开全部
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 联系客服
展开查看更多
团队名称:
食品营养2
团队介绍:

团队成员:樊振川、孟德梅、向岑、程代、侯丽华、巨瑶君、刘翊昊、孟梦、王春玲、王旭、赵国忠

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功能食品、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食品加工等不同学科专长,在功能因子的高效制备、活性保持及功能食品开发、酿造菌种的优选、发酵过程控制和酿造新工艺等方面成绩显著。团队已培养出博士 8人,硕士生100余人,出站博士后1人,目前在站博士后1名,在研博士生8人,硕士生50余人。

主要研究营养因子的高效制备技术、营养因子的活性保持技术、营养因子的功能评价和分子作用机理。以营养因子结构解析、量-效关系和作用机理为基础,开发营养因子的高效制备、活性保持、兼具营养与安全的功能食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同时研究传统发酵食品的营养风味及安全问题,以酿造菌种的优选和发酵过程控制为基础,开发传统发酵食品的优良菌种、发酵过程控制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科研特色:

1.营养因子的高效制备技术:针对天然生物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对食品素材造成的安全性问题,构建生物反应器高强度生产多肽、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功能因子,研究开发适应工业化规模的连续分离和制备关键技术。

2.营养因子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确定特定营养因子的量效关系,采用毒理学评价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价,同时对营养因子的构效关系进行研究。探明主要营养因子的生物转化过程、影响功能因子生物活性的因素,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其作用机制。

3.功能食品的生产关键技术研发:根据量效关系,确定产品配方、产品加工技术和相关标准;同时针对多肽、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因子在食品体系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活性保持问题,研究新型有效的营养因子包埋体系,开发保持高活性和良好风味与质地的功能食品的生产技术。

4. 传统发酵食品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以代谢工程理论为基础,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遗传水平上研究米曲霉、酵母、乳酸菌等传统发酵食品酿造过程中主要功能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利用诱变育种、基因组重排等技术建立优良菌种选育平台,选育传统发酵食品优良工业菌种。

5.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控制技术:研究传统发酵食品生产过程中潜在有害物产生的种类及生成途径,并建立抑制有害危害物的发酵控制技术,确定关键控制点。研究传统发酵食品从原料、生产到产品的标准化发酵控制技术,开发传统发酵食品的新产品、新工艺。

科研成果:研究团队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00多篇;获得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5项。

团队简介:http://spxy.tust.edu.cn/ch/kxyj/kytd/78515.html

查看团队详情 →
专家简介: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4年-2008年,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工学博士

2008年-2010年,天津科技大学,博士后

2009年-2010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访问学者

2010年-2017年,天津科技大学,副教授

2017年-至今,天津科技大学,教授

科研项目:
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主持其他项目4项。

1.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耐盐酵母安全生物育种及其酱油产品安全控制(17YFZCNC00460),2017.04-2020.03,50万元,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转录调节及关键代谢组分控制策略的酱油酿造酵母安全高效育种(31371819),2014.01-2017.12,84万元,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酱油发酵优良菌株的构建及其耐盐机制的研究(31071589),2011.01-2011.12,8万元,主持;

4.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耐盐酵母在酱油高盐稀态发酵中的应用(15JCTPJC62500),2015.10-2016.10,5万元,主持;

5.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8.04-2020.04,45万元,主持。

著作及教材编写:

1.《食品安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主编

2.《食品安全科学知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参编

3.《食品安全伦理、法律与技术》,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参编

4.《食品安全与卫生》,科学出版社,2013年,参编

5.《食品卫生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参编

6.《食品安全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参编

专利: 

1.一种高盐稀态黑豆酱油及其制备方法(ZL201210336224.0)(已授权)

2.一种发酵型牛肉酱及其制备方法(ZL201310361739.0)(已授权)

3.一种分析真菌发酵过程中蛋白表达的方法(ZL201310150061.1)(已授权)

4.一种环保低成本营养黄豆酱的制备方法(ZL201510355705.X)(已授权)

5.一种快速发酵鲜味突出的海鲜发酵酱油的制备方法(ZL201610409004.4)(已授权)

6.一种构建耐盐酵母菌株的新方法(201710130372.X)

7.一种快速鉴定胀袋酱油中产气微生物的方法(201711317714.5)

8.一种通过添加不同酵母改善酱油风味的新方法(201810319193.5)

9.一种酿酒酵母的发酵培养基和利用该培养基制备乙醇、活性干酵母的方法(201810707364.1)

10.一种脱涩柿子酒的制备方法(201810970200.8)

奖励:

1.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酱油发酵优良菌种的构建及其机理的研究与开发”,2014JB-3-122-R1,2014年(排名第一)

2.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优秀奖“酱油优良发酵菌种的构建与应用及其机理的研究”,2014-Y-4-17,2014年(排名第一)

3.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传统发酵食品优良菌种构建及其机理和应用的研究”,2015-3-11-R01,2015年(排名第一)

4.全国调味品行业“安琪酵母抽提物”杯科学技术论文大赛,一等奖,“低盐固态工艺条件下米曲霉3.042和米曲霉RIB40酿造酱油发酵性能的比较”,2013年(排名第一)

5.全国调味品行业“安琪酵母抽提物”杯科学技术论文大赛,三等奖,“酱油酿造风味菌株T酵母耐盐机理的初步研究”,2014年(排名第一)

可转化成果:

1.酱油、酱制品发酵优良菌种(包括米曲霉、鲁氏酵母、假丝酵母、乳酸菌等)

2.高品质酱油的酿造技术

3.酱油、食醋、调味酱等胀袋的控制技术

4.保健酱油产品(零添加酱油、低盐酱油等)的酿造技术

5.花色酱油产品(鲜味酱油、紫菜酱油、黑豆酱油等)的酿造技术

6.酱油渣的再利用技术

7.发酵食品防止腐败变质的控制技术

8.柿子新产品的开发、脱涩柿子酒的制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