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专家列表 > 专家详细
王教授
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预约对接
研究领域: 农林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研究方向: 从事研究的学科专业领域: 1. 食品科学 2. 食品营养学 主要研究方向: 1. 淀粉和非淀粉多糖结构和功能性质 2. 淀粉营养消化性和膳食纤维肠道营养功能 3. 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互作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4. 淀粉的物理、化学及酶改性技术及应用 5. 膳食纤维(包括抗性淀粉)的研究与开发
科研能力画像: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农林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研究领域:

从事研究的学科专业领域: 1. 食品科学 2. 食品营养学 主要研究方向: 1. 淀粉和非淀粉多糖结构和功能性质 2. 淀粉营养消化性和膳食纤维肠道营养功能 3. 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互作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4. 淀粉的物理、化学及酶改性技术及应用 5. 膳食纤维(包括抗性淀粉)的研究与开发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淀粉-脂质复合物 淀粉-脂质-蛋白质复合物 相互作用 模拟参数
2023
淀粉膜 抗菌 包装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轻工业手工业:18 材料科学:1 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1
总数: 18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部分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市食品科学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3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食品科技学院 2
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1
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1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部分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板栗淀粉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淀粉基抗菌食品包装膜的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月桂酸添加量对淀粉三元复合物形成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淀粉-脂质复合物在热加工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及其对体外消化性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淀粉-脂质复合物制备及其体外益生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玉米淀粉在水-离子液体混合溶液中的相转变机制研究 项丰娟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淀粉与脂质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展开全部
荣誉&成就

科研和人才奖励/荣誉

2022年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2021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2022年 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2022年Elsevier 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

2021年 Elsevier 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

2021年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项目特聘教授

2021年 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

2020年 天津市高校“学科LJ人才培养计划”人选

2019年 全国优秀教师

2018年 美国食品学会IFT 颁发的Tanner Award

2018年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

2018年 第十四届天津市青年科技奖提名奖

2017年 天津市首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17年 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LJ人才

2016年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项目带头人

2016年 天津科技大学第二届“良师益友-我心目中的最好导师”

2016年 天津市“青年五四奖章”

2015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2015年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杰出青年奖

2015年 天津市第十三批“特聘教授”

2014年 天津市第九批“***”计划

2011年 澳大利亚第61届谷物化学大会最佳墙报奖以及英国皇家学会期刊Food & Function 墙报奖

2009年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后研究基金奖(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2008年 加拿大国家科学和工程研究理事访问学者奖

2008年 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指导学生获奖

2022年 指导2020级博士研究生黄世清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2年 指导2020级博士研究生黄世清获得天津科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创新资助项目

2021年 指导2020级博士研究生黄世清获得2021年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2021年 指导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晋伟获得天津市大学生创新优秀奖

2021年 指导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晋伟获得王克昌文化科技创新奖学金

2021年 指导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晋伟获得“天津市优秀学生”称号

2021年 指导2019年博士研究生王晋伟获得天津科技大学“十佳学术之星”

2021年 指导2018级博士研究生刘霞(放弃)和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晋伟获得天津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资助项目

2020年 指导2018级博士研究生晁琛获得“天津市优秀学生”称号

2020年指导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晋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0年指导2018级博士研究生晁琛和刘霞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0年指导2017级本科生获得大创计划国家级立项“麦麸膳食纤维对酸奶品质及营养功能的影响”

2020年指导2017级博士研究生任菲获得天津科技大学“十佳学术之星”及“最佳学术精英之星”

2019年指导2018级博士研究生晁琛获得2019年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2019年指导2017级博士研究生任菲和2018级博士研究生晁琛获得天津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资助项目

2018年指导2016级硕士研究生晁琛获得天津科技大学“十佳学术之星”及“最佳学术人气之星”

2017年指导2015级硕士研究生郑梦歌和李天贵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7年指导2015级硕士研究生郑梦歌获得天津科技大学“十佳学术之星”及“最佳学术人气之星”

2016年指导2014级硕士研究生张秀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6年指导2014级硕士研究生张秀获得天津科技大学“十佳学术之星”称号

2015年指导2013级硕士研究生王金荣和李彩丽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5年指导2013级硕士研究生王金荣和李彩丽获得天津科技大学“十佳学术之星”称号(李彩丽还获得“最佳学术创新之星”)

2014年指导2013级硕士研究生王金荣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4年指导2013级硕士研究生李彩丽获得“天博奖学金”

2014年指导2014级本科生蔡雅如获得天津科技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2014年指导2012级本科生获得大创计划国家级立项

部分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淀粉基抗菌食品包装膜的研究进展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淀粉与脂质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

月桂酸添加量对淀粉三元复合物形成的影响

水-离子液体混合溶液对玉米淀粉溶解的影响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脂质复合物结构及体外消化性影响

淀粉-脂质复合物在热加工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及其对体外消化性影响

淀粉-脂质复合物制备及其体外益生作用

玉米淀粉在水-离子液体混合溶液中的相转变机制研究

纤维素在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和二甲基亚砜混合溶液中的溶解行为

水分含量对无定形小麦淀粉回生性质的影响

离子液体水溶液对辛烯基琥珀酸酐改性玉米/马铃薯淀粉的影响

不同脂质及蛋白质对淀粉-脂质复合物形成及性质的影响

玉米淀粉在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水溶液中的溶解行为

紫山药粉对小麦面包体外淀粉酶消化性的影响

膳食纤维对方便面中淀粉消化性的影响

离子液体水溶液对玉米和马铃薯淀粉结构的影响

板栗淀粉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湿热处理对板栗淀粉特性的影响

展开全部
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 联系客服
展开查看更多
团队名称:
食品安全
团队介绍:

一、研究方向简介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研究室紧紧围绕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着力在食品安全的共性关键技术上进行攻关,努力创建国内一流、世界前沿的食品安全高水平科研平台。同时注重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致力于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方向。  


二、团队简介

团队负责人:王硕教授

团队成员:

王硕,教授,博士生导师,多项国家级人才称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十二五”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主要致力于食品中痕量有害物质快速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小分子免疫检测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食品中痕量污染物富集、分离技术、“仿生抗体”合成与反应机理及替代生物抗体免疫检测理论和检测技术、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了若干处于国际前沿的开拓性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 1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

  

研究团队由方国臻研究员、王俊平教授、王书军教授、张燕教授、杜欣军教授、李昌模副教授、刘冰副教授、生威副教授等17人组成,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拥有仪器分析、免疫分析、食品化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分子生物学、有机合成等多学科专长,在国内食品安全研究领域形成了突出的人才优势。 团队已培养出食品安全专业博士 21 人,硕士生 216 人,出站博士后3人,目前在站博士后2名,在研博士生22人,硕士生120余人。


三、科研特色

围绕食品在加工、储藏过程中的营养与安全性问题,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

1. 免疫分析:针对食品中常见农药、兽药、生物毒素、食品非法添加物等小分子危害物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食物过敏原等,制备高特异性抗体,开发免疫检测新技术及ELISA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等快速检测产品。研究开发新型抗体标记技术,开发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免疫检测新技术。

2. 仪器分析方法与设备开发:针对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环境持久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探索开发基于传感器、色谱、光谱等技术的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仪器分析方法,研究开发新型便携式检测设备。

3.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针对传统热加工食品和发酵食品中产生的有害物,系统研究有害物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作用机理;同时针对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研究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组分结构、性质等变化规律和机制,以及对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开发兼具营养与安全的食品加工工艺。

4. 食品微生物研究:针对典型食源性致病菌,综合利用核酸操作、蛋白组学、免疫识别等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致病机理、检测、控制研究;针对典型发酵工业微生物,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开展发酵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针对食品外源危害因素,开发基于基因工程抗体的快速识别技术。

5.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针对各种食品安全危险因子,运用核密度估计算法,对其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于确认的各类危害风险提出管理措施,对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提出建议。  


四、学术水平

      研究团队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8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12项,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8项。

五、标志性成果


* 专利

(1) 烯啶虫胺半抗原、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12 1 0429862.7

(2) 一种抗除草剂莎稗磷的特异性抗体,专利号:ZL 2011 1 0326286.9

(3) 痕量苏丹红III号的快速检测方法,公开号:ZL 2007 1 0059342.0

(4) 苏丹红I号吸附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7 1 0057147.4

(5) 用于磺胺类多种残留免疫分析的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06 1 0015210.3

(6) 一种敌敌畏选择性分离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8 1 0151244.4

(7) 亚硝酸盐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610016130X

(8) 二氧化硫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1.7

(9) 甲醛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0.2

(10) 农药西维因快速检测用试纸条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71941.0

(1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20332.2

(12) 一种吸附痕量组胺的功能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1210429159.6

 

六、荣誉

* 获奖

(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与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2014年天津市专利金奖

(2)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可视化快速检测技术”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食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产品开发” 201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 一等奖

(4) “食品安全危害物高效检测新技术及产品研发” 201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 “农产品中化学危害物和生物毒素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及一体化产品开发“2009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6) “食品安全化学危害物检测新方法研究”2009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7) “食品安全因子通量化检测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8) “农药多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究和开发” 200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标准

(1) 进出口食品中α-硫丹和β-硫丹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SN/T2094-2008)

(2)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60-2007)

(3) 进出口食品中伏马毒素B1残留量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58-2007)

(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1—2011)

* 社会服务意向

(1) 食品有毒有害因子检测方案设计与开发

(2)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材料设计与开发

(3)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设计与开发

(4) 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开发

(5)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咨询与技术人员培训

(6) 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开发应用,微生物菌种改造 

查看团队详情 →
专家简介:

1978年9月生,天津科技大学 “海河学者”特聘教授。

2001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

2006年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随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

2008年获得声誉极高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后研究基金,并于2009年6月赴悉尼大学农业科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现为农业与环境学院),从事为期3年的全职博士后研究工作。

美国谷物化学协会成员,加拿大农业部研究项目外审专家,Biomacromoleculs,Carbohydrate Polymers,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等国际期刊的通讯评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