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专家列表 > 专家详细
孙教授
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预约对接
重大项目顾问
作为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参与企业或政府的一些重大项目调研、策划和实施,并为其提供专业的建议意见,供决策者参考。
预约对接
地方产业顾问
作为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参与地方政府的一些重大产业发展项目或市场咨询调研,并为其提供专业的建议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
预约对接
企业技术顾问
以长期或者事件性的方式受聘企业,为企业的技术需求提供一系列的顾问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对接服务、项目对接服务、投融资服务、产品推广服务等。
预约对接
项目联合申报
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专家团队,围绕企业研发创新过程中的某一技术课题、难点,开展技术合作,联合申报项目课题。
预约对接
评委导师
以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身份,担任创新创业大赛评委专家,并为大赛进行项目筛选分析提供专业的点评及建议。
预约对接
技术咨询
针对企业需求提出建议方案,包含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效益分析、工程设计、施工、监督、监测及鉴定、设备的订购、竣工验收等内容,供企业决策时参考。
预约对接
技术项目评审
以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身份,参与技术项目评审,对申请项目的创新性、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评价。
预约对接
柔性人才服务
在不改变户籍和原单位关系的情况下,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应用自身专业的技术知识、技术服务能力等,帮助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工作。
预约对接
技术项目路演
提供优质项目成果BP,通过各种路演活动、创新创业大赛、产学研对接等场景,面向企业、政府、投资机构、园区载体进行路演分享,促成成果项目的转化落地。
预约对接
共建研发中心
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其专业的专家服务能力及团队,与企业/地方政府开展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在区域内提供科研创新服务。
预约对接
活动嘉宾
作为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参与相关专业领域的各类创新活动,提供相关建议与服务,协助提升活动的整体效果。
预约对接
科技成果评价
以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身份,参与科技成果评价,按相关标准、规定、方法,对科技成果中的专业技术内容提供专业的点评及建议。
预约对接
创新创业人才招引
携带相应的技术团队和项目成果,通过创新创业人才申报的方式,参与区域政府高层次人才的评选,实现团队及项目成果转化落地。
预约对接
技术人才招引
同意以改变单位关系的方式,应聘到新的单位,为新单位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在应聘的过程中,可根据条件享受当地人才政策。
预约对接
分享嘉宾
结合研究领域内的知识、技术成果,形成专业化的课程或分享内容,通过技术论坛、产学研交流活动等场景,面向企业、政府进行主题性的知识分享,促进专业知识谱及、分享、传播。
预约对接
技术合伙人
以技术入股、技术合作、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项目中,做为企业技术合伙人,为企业技术项目提供持续服务支撑,或合作创办新企业,共同经营新项目,共享收益。
预约对接
技术诊断
对目标客户的仪器设备、生产工艺、设计方案、操作方法进行检查,根据对情况的了解和检测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产生原因、性质和程度等等,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
预约对接
研究领域: 海水养殖良种繁育和育苗技术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生物海洋学特别是浮游生物生态学的研究。
科研能力画像: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海水养殖良种繁育和育苗技术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生物海洋学特别是浮游生物生态学的研究。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22
浮游植物 分类 快速监测技术 显微镜技术 流式细胞技术 光谱分析 文献计量分析 海洋生物多样性
2023
渤海 营养盐 传统污染物 新污染物 纳米塑料 污染现状 双壳类 生态毒理效应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生物学:61 海洋学:12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4 气象学:1 地质学:1 新能源:1 水产和渔业:1 船舶工业:1
总数: 70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部分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8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8
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 7
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 6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3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3
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3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 2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广州南沙地大滨海研究院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 2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 2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印度洋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1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1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1
中国地质大学广州南沙地大滨海研究院 1
深圳海洋地球古菌组学重点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 1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1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1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 1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国家重点实验室 1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1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1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1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1
天津渤海水产研究所 1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1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1
上海市渔业环境监测站 1
碳汇渔业实验室 1
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1
中国水产研究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1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1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1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1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与生态实验室 1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
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1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部分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渤海环境污染现状及研究进展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颗石藻类群及其生态功能介绍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2011年夏季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夏季南海西部砂壳纤毛虫水平分布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海洋纳米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双壳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海洋浮游植物快速鉴定与监测技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渤海湾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及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近十年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iPath在生物海洋学中的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海洋酸化对浮游植物生理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硅藻硅酸盐转运子(silicate transporter,SIT)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春、夏季秦皇岛海域超微型浮游植物 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
海洋甲藻包囊及沿革 天津市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项目
海洋硅质化超微型浮游植物迅游藻(Bolidophyceae)的分类和生态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碳输运新途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硅藻硅质化蛋白——亲硅蛋白(silaffin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海洋二甲基硫观测技术及其海-气通量分析研究进展 天津市教科委科研计划项目
东海PN断面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聚球藻硅质化作用初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展开全部
荣誉&成就

获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天津市特聘教授(2011)、天津市131第一层次入选者(2012)、 天津市教委创新团队带头人(2014、2018)、天津市劳动模范(2015)、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选(2017)、天津市131创新团队带头人(2018)、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等荣誉称号。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奖,2015;优秀奖,2017)等。近年来依托天津科技大学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工作以来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被ESI收录论文2篇。

部分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渤海环境污染现状及研究进展

海洋纳米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双壳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海洋浮游植物快速鉴定与监测技术

近十年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iPath在生物海洋学中的应用

海洋酸化对浮游植物生理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硅藻硅酸盐转运子(silicate transporter,SIT)研究进展

春、夏季秦皇岛海域超微型浮游植物

平潭岛东北部近岸海域大型污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海洋甲藻包囊及沿革

海洋硅质化超微型浮游植物迅游藻(Bolidophyceae)的分类和生态学研究

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碳输运新途径

硅藻硅质化蛋白——亲硅蛋白(silaffins)

海洋二甲基硫观测技术及其海-气通量分析研究进展

东海PN断面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

聚球藻硅质化作用初探

2016年秋季热带西太平洋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微藻生物质两段式暗发酵强化氢气和甲烷产量的实验研究

展开全部
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 联系客服
展开查看更多
团队名称:
生物海洋学研究团队
团队介绍:

  团队名称

  生物海洋学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

  孙军(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

  团队成员

  张桂成(助理研究员),徐文喆(助理研究员),彭丽英(助理研究员),贾岱(助理研究员),鉴珊(助理研究员),商晓梅(助理研究员),吴超(博士后)Sonia Munir(客座副教授),Misun Yun(客座副教授),Dhiraj Dhondiram Narale(博士后)

  团队简介

  孙军教授团队以近岸和大洋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重要生源要素循环以及海洋生态学方面开展了诸多基础性、前瞻性和关键性的研究工作。该团队建立了一套浮游植物生物量定量计量国际通用方法,研究了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厘清了中国海典型区域生物碳汇的主要途径及控制因素,在海洋酸化/暖化、近海浮游植物水华和浮游动物摄食机制等方面研究与国际著名海洋科学家开展了广泛交流和合作,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海生物基础资源变化、海洋生态系统的响应和反馈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多年来,孙军教授及其团队以极大的毅力坚持开展现场调查和实验为基础的中国海浮游植物多样性和生态分布研究,这项工作艰苦繁杂,但又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团队主持了以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核心的30多项国家级基金,在这些基金的资助下,完成论文280余篇,其中100余篇论文被SCI期刊收录。他们围绕人为活动和全球变化下的海洋生态系统主要研究了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群落与区系、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生长动力学及调控因素(铁、胞外透明颗粒物、CO2、营养盐、浮游动物)、海洋浮游植物功能群(超微型浮游植物、硅藻、甲藻、超微型浮游植物、固氮蓝藻和今生颗石藻等)、南海、西太平洋与印度洋区域海洋学、海洋酸化与海洋生态系统响应、海洋生物碳汇及元素循环等。这些研究对了解中国近海典型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与资源生物生产机制及动态变化,了解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大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持续健康地开发利用其资源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代表性成果

  科研项目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407800,渤海湾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及污染控制技术研究,2019.12-2022.06,1608万;(孙军)

  [2]天津市“131”创新群体项目,20180314,天津科技大学全球变化及海洋环境研究团队,2018.05-2021.04,180万;(孙军)

  [3]天津市教委高校创新群体项目,TD12-5003,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2015.01-2017.12,180万,2018.01-2020.12,180万(滚动支持);(孙军)

  [4]教育部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奖励计划,T2014253,2015.01-2019.12;(孙军)

  [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2.01-2014.12,50万;(孙军)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6134,东印度洋聚球藻单细胞硅累积及其对硅碳循环的调控机制,2019.1-2022.12,62万;(孙军)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706184,东印度洋浮游生物食物网研究-结合运用稳定同位素及粒径方法,2018.01-2020.12,25万;(徐文喆)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6112,黄海中部春季浮游植物水华进程及其对生物碳汇贡献研究,2016.10-2020.12,72万;(孙军)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6160,全球变化下海洋颗石藻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2017.01-2019.12,60万;(冯媛媛)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506182,厌氧氨氧化(ANAMMOX)细菌对东印度洋孟加拉湾氮释放贡献的分子生态学研究,2016.01-2018.12,25.12万;(王静)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406155,东印度洋束毛藻固氮作用及其对新生产力贡献的研究,2015.0-2017.12,25万;(丁昌玲)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406158,东印度洋营养盐上行效应调控下的浮游植物群落水平初级生产力研究,2015.01-2017.12,26万;(王磊)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306119,海洋酸化对东印度洋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及摄食影响研究,2014.01-2016.12,26万;(张翠霞)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306118,海洋酸化和暖化对中国海颗石藻光合与钙化作用及种群结构的影响研究,2014.01-2016.12,26万;(冯媛媛)

  [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6124,印度洋浮游植物功能群初级生产调控因子与碳输出效率研究,2013.1-2016.12,96万;(孙军)

  [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176136,海洋硅藻的硅质化过程及相关中国海生物碳汇研究,2012.1-2015.12,75万;(孙军)

  [17]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5CB954002,浮游植物固碳及其对南海碳循环的调控机制,2015.01-2020.12,课题骨干,80万;(孙军)

  [18]973项目,2011CB409804,微食物环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耦合作用,2011.1-2016.12,课题骨干,60万;(孙军)

  代表性论文

  [1]Wang J,Kan J,Zhang X,Xia Z,Zhang X,Qian G,Miao Y,Leng X,*Sun J.2017.Archaea Dominate the Ammonia-Oxidizing Community in Deep-Sea Sediments of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from the Equator to the Bay of Bengal.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8:415.doi:10.3389/fmicb.2017.00415

  [2]Zhang C,*Sun J,Wang D,Song S,Zhang X,Munir S.2017.Tintinni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during the spring inter-monsoon period.Aquatic Biology,26:87-100.doi:10.3354/ab00677

  [3]Zhang G,Leng X,Feng Y,Li X,*Sun J.2017.Skeletonema cf.costatum biogenic silica production rate determinated by PDMPO method.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16(2):333-338.doi:10.1007/s11802-017-2899-2

  [4]Munir S,*Sun J.2018.The first snapshot study on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five peritrich ciliates(Genus Vorticella Linnaeus and Zoothamnium Bory de St.Vincent)from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Acta Oceanologica Sinica,37(10):79-85.doi:10.1007/s13131-018-1303-4

  [5]Qian G,Wang J,Kan J,Zhang X,Xia Z,Zhang X,Miao Y,*Sun J.2018.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anammox bacteria in water column and sediments of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Biodegradation,133:52-62.doi:10.1016/j.ibiod.2018.05.015

  [6]Wei N,Satheeswaran T,Jenkinson IR,Xue B,Wei Y,Liu H,*Sun J.2018.Factors driving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in phytoplankt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162:48-55.doi:10.1016/j.csr.2018.04.009

  [7]Wu C,Fu F-X,*Sun J,Thangaraj S,Pujari L.2018.Nitrogen Fixation by Trichodesmium and unicellular diazotroph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Kuroshio in summer.Scientific Reports,8(1):2415.doi:10.1038/s41598-018-20743-0

  [8]Zhang X,Yang S,*Sun J,Wu C,Wang J,Zhang G,Ding C.2018.Morphology,ultrastructure and phylogeny of Cyanothece sp.(Cyanobacteriaceae:Cyanophyceae)isolated from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Acta Oceanologica Sinica,37(10):4-10.doi:10.1007/s13131-018-1297-y

  [9]*孙军,蔡立哲,陈建芳,单秀娟,丁兰平,黄凌风,金显仕,林茂,刘洋,*邵宗泽,徐奎栋,王雨,张晓华.2019.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海洋学报,41(10):81-98.

  [10]Guo S,*Sun J,Wang Y.2019.Production and export of copepods fecal pellets in an eutrophic coastal sea: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estuary.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18:163-172.doi:10.1016/j.ecss.2018.12.001

  [11]Liu H,Zhang X,*Sun J,Satheeswaran T,Zhang G,Li H,An X.2019.Morphology,phylogenetic position,and ecophysi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coccolithophore Chrysotila dentata(Prymnesiophyceae)isolated from the Bohai Sea,China.Phycologia,58(6):628-639.doi:10.1080/00318884.2019.1644477

  [12]Liu K,Lin H,He X,Huang Y,Li Z,Lin J,Mou J,Zhang S,Lin L,Wang J,*Sun J.2019.Functional trait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patterns of marine macrobenthos across the Arctic Bering Sea.Ecological Indicators,102:673-685.doi:10.1016/j.ecolind.2019.03.029

  [13]Mao Y,*Sun J,Guo C,Wei Y,Wang X,Yang S,Wu C.2019.Effects of typhoon Roke and Haitang o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1-11.doi:10.1080/20964129.2019.1639475

  [14]Noman MA,*Sun J,Gang Q,Guo C,Islam MS,Li S,Yue J.2019.Factors regulating the phytoplankton and tintinnid microzooplankton communities in the East China Sea.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181:14-24.doi:10.1016/j.csr.2019.05.007

  [15]Pujari L,Wu C,*Kan J,Li N,Wang X,Zhang G,Shang X,Wang M,Zhou C,*Sun J.2019.Divers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romophytic Phytoplankton in the Bay of Bengal Revealed by RuBisCO Genes(rbcL).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10(1501).doi:10.3389/fmicb.2019.01501

  [16]Thangaraj S,Shang X,*Sun J,Liu H.2019.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Reveals Novel Insights into Intracellular Silicate Stress-Responsive Mechanisms in the Diatom Skeletonema dohrni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10):2540.doi:10.3390/ijms20102540

  [17]Wang J,Kan J,Qian G,Chen J,Xia Z,Zhang X,Liu H,*Sun J.2019.Denitrification and anammox:Understanding nitrogen loss from Yangtze Estuary to the east China sea(ECS).Environmental Pollution,252:1659-1670.doi:10.1016/j.envpol.2019.06.025

  [18]Wei Y,Zhang G,Chen J,Wang J,Ding C,Zhang X,*Sun J.2019.Dynamic responses of picophytoplankton to physicochemical variation in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Ecology and Evolution,9(8):5003-5017.doi:10.1002/ece3.5107

  [19]Wei Y,Zhao X,*Sun J,Liu H.2019.Fast Repetition Rate Fluorometry(FRRF)Derived Phytoplankton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Bay of Bengal.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10(1164).doi:10.3389/fmicb.2019.01164

  [20]Wu C,Kan J,Liu H,Pujari L,Guo C,Wang X,*Sun J.2019.Heterotrophic Bacteria Dominate the Diazotrophic Community in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EIO)during Pre-Southwest Monsoon.Microbial Ecology,78(4):804-819.doi:10.1007/s00248-019-01355-1

  [21]Liu H,Wu C,Xu W,Wang X,Thangaraj S,Zhang G,Zhang X,Zhao Y,*Sun J.2020.Surface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Strait of Malacca and Sunda Shelf.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7(33).doi:10.3389/fmars.2020.00033

查看团队详情 →
专家简介:

博士生导师,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现任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双一流学科海洋科学学科带头人、天津科技大学印度洋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获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

天津市特聘教授(2011)、

天津市131第一层次入选者(2012)、

 天津市教委创新团队带头人(2014、2018)、

天津市劳动模范(2015)、

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

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选(2017)、

天津市131创新团队带头人(2018)、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等荣誉称号。

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奖,2015;优秀奖,2017)等。

目前为《Acta Oceanologica Sinica》《海洋学报》主编助理、《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生物多样性》、《海洋通报》、《生态学报》、《应用海洋学学报》、《天津科技大学学报》等期刊主编助理、学科编辑、编委,担任UNESCO国际间海洋委员会海洋浮游植物工作组(TrendsPO)成员、国际SOLAS计划中国委员、中国探险学会海洋科学考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理事、海洋与湖沼学会底栖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等。

近年来依托天津科技大学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工作以来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被ESI收录论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