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专家列表 > 专家详细
才教授
副研究员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预约对接
研究领域: 新型催化剂制备及应用技术
研究方向: 光合细菌及暗发酵细菌生物制氢技术研究 有机废水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生物活性物质筛选与利用研究
科研能力画像: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新型催化剂制备及应用技术

研究领域:

光合细菌及暗发酵细菌生物制氢技术研究 有机废水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生物活性物质筛选与利用研究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22
杜氏盐藻 培养条件优化 β-胡萝卜素 秸秆降解 微生物菌群 环境因素 宏基因组 海水淡化
2023
水稻 秸秆 预处理 物理处理 化学处理 生物处理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生物学:9 无机化工:6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5 高等教育:3 水产和渔业:2 农艺学:1 农业基础科学:1 海洋学:1 有机化工:1 特种医学:1 中药学:1 轻工业手工业:1
总数: 26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部分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1
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 5
广西大学环境学院 4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 4
天津市卤水化工与资源生态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天津市工业生物系统与过程工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 1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1
天津市工业生物系统与过程工程重点实验室 1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与生态研究所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1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 1
中国科学院大学 1
广西大学农学院 1
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 1
徐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
藻类生物质能源与环境效应研究中心 1
昆明理工大学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部分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科研项目引入本科实验教学的探索 天津科技大学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化工与材料类人才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
渤海湾海水养殖杜氏盐藻培养条件优化 天津市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水稻秸秆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微生物降解秸秆的研究进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海水淡化浓海水综合利用过程对盐藻生长的影响 国家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项目
改性阳离子型淀粉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三种絮凝剂采收光合细菌的研究 天津市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微藻采收技术的研究进展 天津市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五种絮凝剂采收小球藻的研究 天津市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产氢菌Clostridium sp.D2分离鉴定与产氢特性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产氢菌Clostridium sp. D2分离鉴定与产氢特性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大蒜素对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和ATP酶活性的影响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不同氮源对骨条藻光合活性、生长和中性脂积累的影响 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底物浓度对海洋暗发酵菌群产氢的影响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适用于条斑紫菜的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方法 海洋公益性项目
光照强度对雨生红球藻细胞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生物制氢及其与以海水为介质的高盐有机废水处理的耦合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淀粉污泥酸处理产氢特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展开全部
荣誉&成就

暂无荣誉成就信息

部分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水稻秸秆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渤海湾海水养殖杜氏盐藻培养条件优化

微生物降解秸秆的研究进展

海水淡化浓海水综合利用过程对盐藻生长的影响

改性阳离子型淀粉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科研项目引入本科实验教学的探索

三种絮凝剂采收光合细菌的研究

微藻采收技术的研究进展

五种絮凝剂采收小球藻的研究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蒜素对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和ATP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氮源对骨条藻光合活性、生长和中性脂积累的影响

底物浓度对海洋暗发酵菌群产氢的影响

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研究进展

适用于条斑紫菜的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方法

光照强度对雨生红球藻细胞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影响

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思考

生物制氢及其与以海水为介质的高盐有机废水处理的耦合研究

大豆黄酮对衰老小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糖厂污泥中高效产氢菌的分离鉴定及产氢优化

展开全部
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 联系客服
展开查看更多
团队名称:
生物质资源与利用团队
团队介绍:

  团队负责人:马红艳  教授、硕导

  团队成员:刘晓光教授(硕导,博导)、朱大玲副研究员(硕导)、才金玲副研究员(硕导)、潘光华实验师
研究方向:

  (1)甾体药物高效微生物转化体系构建;

  (2)非耐药性新型抗菌剂;

  (3)抗菌功能生物材料;

  (4)生物膜在能源环境中的应用开发;

  (5)高盐废水处理与微生物制氢;

  (6)功能微生物菌剂开发


  教学和科研成果:目前承担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十余门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参与出版教材专著两部、发表教改论文数多篇、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多项奖励。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项目等十余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十余项

  成果转化和应用:在本研究室以微生物膜和海洋生物为研究基础,致力于创新开发生物质资源在化工工业过程,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健康学及清洁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已开发的新型高效水溶性抗菌分子药物和抗菌剂等成果与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开发的秸秆降解菌剂、生物抑菌剂和生物絮凝菌剂分别成功应用于秸秆还田、切削液防腐和高盐废水处理等领域。

微信截图_20230616103110.png

查看团队详情 →
专家简介:

主要从事生物制氢,生物活性物质筛选,环境污染物生物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等研究。

相关研究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IF=5.039)、《Algal Research》(IF=5.01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IF=4.75)、《Renewable Energy》(IF=2.989)、《Chinese Science Bulletin》(IF=0.917)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3篇。论文总影响因子为36.9,平均影响因子为3.08。

多次被国际著名刊物《GCB Bioener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Journal of Biotechnology》、《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等杂志邀请为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