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专家列表 > 专家详细
生教授
研究员(科研)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预约对接
研究领域: 生物与新医药
研究方向: 1. 食品中农药、兽药、生物毒素、食品加工过程危害物、食品非法添加物等小分子污染物及致病微生物、食物过敏原的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制备 2. 食品危害物的酶免疫分析检测技术研究 3. 基于新型纳米探针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技术研究 4. 食品安全ELISA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产品开发
科研能力画像: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生物与新医药

研究领域:

1. 食品中农药、兽药、生物毒素、食品加工过程危害物、食品非法添加物等小分子污染物及致病微生物、食物过敏原的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制备 2. 食品危害物的酶免疫分析检测技术研究 3. 基于新型纳米探针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技术研究 4. 食品安全ELISA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产品开发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20
上转换 分子印迹聚合物 荧光传感检测 章鱼胺 食品 酪胺 多克隆抗体 免疫分析
2023
赭曲霉毒素A 寡核苷酸链 胶体金纳米材料 竞争性酶联免疫 快速检测 铝离子 三磷酸腺苷 荧光法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轻工业手工业:14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3 化学:3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3 植物保护:2 有机化工:1 自动化技术:1 临床医学:1
总数: 23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部分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南开大学医学院 3
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天津市食品科学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 1
教育部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1
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市食品科学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1
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1
天津市食品科学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1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环境医学与作业医学研究所 1
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业产品安全技术中心 1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部分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苯脲类除草剂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除草剂扑草净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展青霉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天津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基于上转换分子印迹聚合物荧光传感检测食品中的章鱼胺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重金属汞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十二五863计划课题
间接竞争ELISA检测食品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
澳洲坚果蛋白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免疫亲和凝胶柱检测方法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杏仁过敏原苦杏仁球蛋白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中药中速灭威残留量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基于单克隆抗体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研究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上转换荧光猝灭试纸条检测牛奶中磺胺喹恶啉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
基于氯霉素单克隆抗体的ELISA方法的建立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一种检测杂环胺类化合物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谷物中赭曲霉毒素A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
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测牛奶中3种喹诺酮类药物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
增强化学发光酶免疫法对猪肉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基于Al3+与ATP协同增敏荧光法快速检测牛奶中氧氟沙星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基于上转换纳米材料与磁分离的荧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食品中酪胺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展开全部
荣誉&成就

暂无荣誉成就信息

部分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基于寡核苷酸链信号放大快速检测谷物中赭曲霉毒素A

基于Al3+与ATP协同增敏荧光法快速检测牛奶中氧氟沙星

基于上转换分子印迹聚合物荧光传感检测食品中的章鱼胺

基于上转换纳米材料与磁分离的荧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食品中酪胺

间接竞争ELISA检测食品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一种检测杂环胺类化合物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谷物中赭曲霉毒素A

澳洲坚果蛋白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展青霉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免疫亲和凝胶柱检测方法

基于单克隆抗体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研究

上转换荧光猝灭试纸条检测牛奶中磺胺喹恶啉

基于氯霉素单克隆抗体的ELISA方法的建立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杏仁过敏原苦杏仁球蛋白

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测牛奶中3种喹诺酮类药物

酶联免疫法检测水中的伏草隆

除草剂扑草净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重金属汞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药中速灭威残留量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水和玉米中阿特拉津的残留

展开全部
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 联系客服
展开查看更多
团队名称:
食品安全
团队介绍:

一、研究方向简介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研究室紧紧围绕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着力在食品安全的共性关键技术上进行攻关,努力创建国内一流、世界前沿的食品安全高水平科研平台。同时注重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致力于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方向。  


二、团队简介

团队负责人:王硕教授

团队成员:

王硕,教授,博士生导师,多项国家级人才称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十二五”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主要致力于食品中痕量有害物质快速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小分子免疫检测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食品中痕量污染物富集、分离技术、“仿生抗体”合成与反应机理及替代生物抗体免疫检测理论和检测技术、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了若干处于国际前沿的开拓性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 1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

  

研究团队由方国臻研究员、王俊平教授、王书军教授、张燕教授、杜欣军教授、李昌模副教授、刘冰副教授、生威副教授等17人组成,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拥有仪器分析、免疫分析、食品化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分子生物学、有机合成等多学科专长,在国内食品安全研究领域形成了突出的人才优势。 团队已培养出食品安全专业博士 21 人,硕士生 216 人,出站博士后3人,目前在站博士后2名,在研博士生22人,硕士生120余人。


三、科研特色

围绕食品在加工、储藏过程中的营养与安全性问题,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

1. 免疫分析:针对食品中常见农药、兽药、生物毒素、食品非法添加物等小分子危害物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食物过敏原等,制备高特异性抗体,开发免疫检测新技术及ELISA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等快速检测产品。研究开发新型抗体标记技术,开发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免疫检测新技术。

2. 仪器分析方法与设备开发:针对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环境持久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探索开发基于传感器、色谱、光谱等技术的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仪器分析方法,研究开发新型便携式检测设备。

3.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针对传统热加工食品和发酵食品中产生的有害物,系统研究有害物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作用机理;同时针对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研究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组分结构、性质等变化规律和机制,以及对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开发兼具营养与安全的食品加工工艺。

4. 食品微生物研究:针对典型食源性致病菌,综合利用核酸操作、蛋白组学、免疫识别等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致病机理、检测、控制研究;针对典型发酵工业微生物,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开展发酵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针对食品外源危害因素,开发基于基因工程抗体的快速识别技术。

5.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针对各种食品安全危险因子,运用核密度估计算法,对其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于确认的各类危害风险提出管理措施,对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提出建议。  


四、学术水平

      研究团队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8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12项,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8项。

五、标志性成果


* 专利

(1) 烯啶虫胺半抗原、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12 1 0429862.7

(2) 一种抗除草剂莎稗磷的特异性抗体,专利号:ZL 2011 1 0326286.9

(3) 痕量苏丹红III号的快速检测方法,公开号:ZL 2007 1 0059342.0

(4) 苏丹红I号吸附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7 1 0057147.4

(5) 用于磺胺类多种残留免疫分析的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06 1 0015210.3

(6) 一种敌敌畏选择性分离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8 1 0151244.4

(7) 亚硝酸盐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610016130X

(8) 二氧化硫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1.7

(9) 甲醛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0.2

(10) 农药西维因快速检测用试纸条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71941.0

(1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20332.2

(12) 一种吸附痕量组胺的功能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1210429159.6

 

六、荣誉

* 获奖

(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与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2014年天津市专利金奖

(2)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可视化快速检测技术”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食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产品开发” 201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 一等奖

(4) “食品安全危害物高效检测新技术及产品研发” 201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 “农产品中化学危害物和生物毒素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及一体化产品开发“2009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6) “食品安全化学危害物检测新方法研究”2009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7) “食品安全因子通量化检测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8) “农药多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究和开发” 200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标准

(1) 进出口食品中α-硫丹和β-硫丹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SN/T2094-2008)

(2)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60-2007)

(3) 进出口食品中伏马毒素B1残留量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58-2007)

(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1—2011)

* 社会服务意向

(1) 食品有毒有害因子检测方案设计与开发

(2)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材料设计与开发

(3)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设计与开发

(4) 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开发

(5)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咨询与技术人员培训

(6) 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开发应用,微生物菌种改造 

查看团队详情 →
专家简介:

1980年2月出生,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博士后(已出站)。现任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本人从事的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包括食品中小分子有毒有害物的半抗原设计与合成,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传统免疫分析方法及其快检产品研发以及基于新型纳米材料和生物条形码技术的新型免疫分析技术研发。

近几年,设计并合成包括农药、兽药、生物毒素、食品非法添加物和食品发酵和加工过程产生的危害物等30多种小分子危害物半抗原。这些小分子半抗原是获得高特异性、高亲和力小分子物质抗体的重要原料。

目前已成功制备小分子危害物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70余种,同时建立相应的快速检测技术近百余项。这些抗体的获得可以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开发提供丰富的抗体库资源,这些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和装备的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目前所开发的部分检测产品,包括ELISA试剂盒、胶体金速测卡等产品已经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等地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卫生监督所、水产局、农贸市场、企业、公司等部门进行推广应用,用户反应良好,提高了企业和各级质监部门自身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本人2013年入选天津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作为团队核心成员的“食品安全危害物多元识别与溯源技术创新团队”入选2014年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9年入选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近几年,发表研究性科技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0篇,发表EI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篇。参与编写教材2部,授权专利8项。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课题、863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开放课题基金2项,同时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