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专家列表 > 专家详细
王教授
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预约对接
研究领域: 生物与新医药
研究方向: 1.食品科学 2.食品营养
科研能力画像: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生物与新医药

研究领域:

1.食品科学 2.食品营养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22
紫甘薯 水溶性多糖 单因素试验 响应面试验 紫外吸收 结构 黄豆酱 白点
2023
酱油 鲁氏接合酵母 自溶 风味 球拟酵母 代谢特征 安全性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轻工业手工业:45 生物学:16 中药学:7 肿瘤学:4 一般化学工业:4 有机化工:3 药学:2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 高等教育:1 心血管系统疾病:1 蚕蜂与野生动物保护:1 基础医学:1 外科学:1
总数: 77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部分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6
天津市利民调料有限公司 3
中国科学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
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山东永康食品有限公司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1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 1
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1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1
费县中粮油脂工业有限公司 1
天津市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1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1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部分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黍子的抗氧化活性及其与功能活性成分的关系 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2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项目名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B02-0827
耐盐酵母在酱油中的应用及其耐盐机理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高盐稀态酱油发酵S3-2酵母基础发酵性能的研究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荞麦粉饮食干预对高血压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天津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开放课题基金
家蝇变形期抗菌蛋白的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英文) 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曲种纤维素酶活力与酱油成分相关性的研究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
分子毒理学技术在粮油质量安全评价的应用初探 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不同缓冲盐对花生奶稳定性的影响 天津科技大学与丹尼斯克
不同贮藏温度下鲜切紫甘薯褐变相关因素研究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L-半胱氨酸对鲜切紫甘薯护色保鲜作用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大豆染料木素抑制小鼠结肠肿瘤发生过程中PPAR-γ的作用和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
不同品种谷子营养成分及功能活性成分差异化分析 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
伏马毒素的危害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二十二碳六烯酸免疫调节活性 公益性行业
发酵前包被布拉迪酵母生长代谢及其抗逆性机理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不同品种黍子营养成分及功能活性成分差异化分析 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
蛋白酶制剂对发酵牛肉酱风味物质的影响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
灰树花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免疫调节作用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展开全部
荣誉&成就

暂无荣誉成就信息

部分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不同盐度对酱油发酵中酵母自溶及酱油风味的影响

酱油球拟酵母的安全性研究

紫甘薯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及结构研究

黄豆酱白点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酱油中鲁氏接合酵母的安全性初步评价

酱油发酵用菌鲁氏接合酵母的安全性

中日两国酱油香味与滋味差异

荞麦粉饮食干预对高血压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不同贮藏温度下鲜切紫甘薯褐变相关因素研究

L-半胱氨酸对鲜切紫甘薯护色保鲜作用

大豆染料木素抑制小鼠结肠肿瘤发生过程中PPAR-γ的作用和机制

烹饪方式对甘薯营养成分的影响

复合保鲜液对鲜切山药的护色保鲜作用

分子毒理学技术在粮油质量安全评价的应用初探

不同品种谷子营养成分及功能活性成分差异化分析

不同酵母种类及添加方式对甜面酱风味的影响

伏马毒素的危害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二十二碳六烯酸免疫调节活性

发酵前包被布拉迪酵母生长代谢及其抗逆性机理

不同品种黍子营养成分及功能活性成分差异化分析

展开全部
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 联系客服
展开查看更多
团队名称:
食品营养2
团队介绍:

团队成员:樊振川、孟德梅、向岑、程代、侯丽华、巨瑶君、刘翊昊、孟梦、王春玲、王旭、赵国忠

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功能食品、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食品加工等不同学科专长,在功能因子的高效制备、活性保持及功能食品开发、酿造菌种的优选、发酵过程控制和酿造新工艺等方面成绩显著。团队已培养出博士 8人,硕士生100余人,出站博士后1人,目前在站博士后1名,在研博士生8人,硕士生50余人。

主要研究营养因子的高效制备技术、营养因子的活性保持技术、营养因子的功能评价和分子作用机理。以营养因子结构解析、量-效关系和作用机理为基础,开发营养因子的高效制备、活性保持、兼具营养与安全的功能食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同时研究传统发酵食品的营养风味及安全问题,以酿造菌种的优选和发酵过程控制为基础,开发传统发酵食品的优良菌种、发酵过程控制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科研特色:

1.营养因子的高效制备技术:针对天然生物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对食品素材造成的安全性问题,构建生物反应器高强度生产多肽、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功能因子,研究开发适应工业化规模的连续分离和制备关键技术。

2.营养因子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确定特定营养因子的量效关系,采用毒理学评价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价,同时对营养因子的构效关系进行研究。探明主要营养因子的生物转化过程、影响功能因子生物活性的因素,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其作用机制。

3.功能食品的生产关键技术研发:根据量效关系,确定产品配方、产品加工技术和相关标准;同时针对多肽、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因子在食品体系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活性保持问题,研究新型有效的营养因子包埋体系,开发保持高活性和良好风味与质地的功能食品的生产技术。

4. 传统发酵食品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以代谢工程理论为基础,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遗传水平上研究米曲霉、酵母、乳酸菌等传统发酵食品酿造过程中主要功能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利用诱变育种、基因组重排等技术建立优良菌种选育平台,选育传统发酵食品优良工业菌种。

5.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控制技术:研究传统发酵食品生产过程中潜在有害物产生的种类及生成途径,并建立抑制有害危害物的发酵控制技术,确定关键控制点。研究传统发酵食品从原料、生产到产品的标准化发酵控制技术,开发传统发酵食品的新产品、新工艺。

科研成果:研究团队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00多篇;获得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5项。

团队简介:http://spxy.tust.edu.cn/ch/kxyj/kytd/78515.html

查看团队详情 →
专家简介:

40岁,博士,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调味品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发酵酱制品优良菌株的构建及发酵控制技术。

选育出性状优良的米曲霉菌株和耐盐产香酵母,建立了酱油的发酵控制技术,全面提升了酱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完成科技部十一五课题“酱油优良菌株的选育”、科技部十二五研发计划“传统发酵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及产业化示范”、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酿造食品风味提升技术”;

完成了天津市交钥匙工程《万吨酱油生产基地建设》,

完成了天津利民调料的厂区东移投资2亿元的新厂区的生产线及工艺设计,

完成了天津科委科技攻关项目《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酱油生产工艺》,河北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离子注入诱变米曲霉》,出版专著2部,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余项,其中授权4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