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专家列表 > 专家详细
肖教授
助理研究员(科研)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预约对接
研究领域: 农林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研究方向: 生物技术、食品科学
科研能力画像: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农林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研究领域:

生物技术、食品科学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21
聚苯并咪唑 磺化聚醚醚酮 质子交换膜 质子传导率 磷酸流失
2022
离子液体 聚苯并咪唑 质子交换膜 质子传导率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无机化工:2 电力工业:2 石油天然气工业:2 轻工业手工业:2 材料科学:1 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1 矿业工程:1
总数: 6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部分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1
中国盐业总公司 1
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 1
江苏省制盐工业研究所 1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部分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基于咪唑类离子液体含氟阴离子的调控制备高质子传导率的OPBI共混膜 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项目
磷酸掺杂bSPEEK-OPBI共混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
岩盐中不溶物颗粒沉降实验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地下储气库地质与气藏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5E-400201
盐岩不溶物膨胀系数实验 天津市重大专项与工程项目淡化浓海水盐田生态修复及盐产量控制技术研究15ZXCXSF00040天津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反渗透海水淡化浓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工程示范cxsf2014-26天津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海水淡化水进滩制盐生态系统调控研究201710057006
岩盐溶解特性研究综述 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硫酸钠型岩盐溶解实验过程研究 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展开全部
荣誉&成就

暂无荣誉成就信息

部分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基于咪唑类离子液体含氟阴离子的调控制备高质子传导率的OPBI共混膜

磷酸掺杂bSPEEK-OPBI共混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

岩盐中不溶物颗粒沉降实验

盐岩不溶物膨胀系数实验

岩盐溶解特性研究综述

硫酸钠型岩盐溶解实验过程研究

展开全部
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 联系客服
展开查看更多
团队名称:
盐科学与膜技术团队
团队介绍:

  团队负责人:唐娜 教授、博导(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天津市津门学者、天津市教学名师、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

  团队成员:尹振教授(天津市“三年引进千名高层次人才”)、张蕾副教授、杜威副教授、程鹏高高级工程师、项军副教授、
 王松博讲师、田桂英讲师、张建平实验员、肖意明博士后 

  研究方向:(1)海卤水资源综合利用;(2)盐与健康及盐产品高值化;(3)膜及膜分离技术;(4)多相催化和膜催化。 

  教学和科研成果:目前承担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十余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科研、教学成果奖励,主编教材5部、发表教改论文数十篇、指导学生获国际国内奖励多项。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三十余项,发表SCI论文上百篇。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6项,获得授权专利十余项,其中PCT四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天津市专利金奖1项。
  
      成果转化和应用:研究成果在日本有限会社产兴中央亭、老挝开元矿业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盐内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苏盐井神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渤化化工集团、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大连盐化集团、广东盐业集团、福建盐业集团等多家国内外研究院及公司进行了成果转化应用,承担横纵向科研项目80余项,到账经费超4500万元,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图片.png

查看团队详情 →
团队名称:
食品安全
团队介绍:

一、研究方向简介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研究室紧紧围绕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着力在食品安全的共性关键技术上进行攻关,努力创建国内一流、世界前沿的食品安全高水平科研平台。同时注重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致力于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方向。  


二、团队简介

团队负责人:王硕教授

团队成员:

王硕,教授,博士生导师,多项国家级人才称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十二五”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主要致力于食品中痕量有害物质快速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小分子免疫检测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食品中痕量污染物富集、分离技术、“仿生抗体”合成与反应机理及替代生物抗体免疫检测理论和检测技术、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了若干处于国际前沿的开拓性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 1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

  

研究团队由方国臻研究员、王俊平教授、王书军教授、张燕教授、杜欣军教授、李昌模副教授、刘冰副教授、生威副教授等17人组成,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拥有仪器分析、免疫分析、食品化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分子生物学、有机合成等多学科专长,在国内食品安全研究领域形成了突出的人才优势。 团队已培养出食品安全专业博士 21 人,硕士生 216 人,出站博士后3人,目前在站博士后2名,在研博士生22人,硕士生120余人。


三、科研特色

围绕食品在加工、储藏过程中的营养与安全性问题,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

1. 免疫分析:针对食品中常见农药、兽药、生物毒素、食品非法添加物等小分子危害物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食物过敏原等,制备高特异性抗体,开发免疫检测新技术及ELISA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等快速检测产品。研究开发新型抗体标记技术,开发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免疫检测新技术。

2. 仪器分析方法与设备开发:针对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环境持久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探索开发基于传感器、色谱、光谱等技术的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仪器分析方法,研究开发新型便携式检测设备。

3.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针对传统热加工食品和发酵食品中产生的有害物,系统研究有害物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作用机理;同时针对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研究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组分结构、性质等变化规律和机制,以及对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开发兼具营养与安全的食品加工工艺。

4. 食品微生物研究:针对典型食源性致病菌,综合利用核酸操作、蛋白组学、免疫识别等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致病机理、检测、控制研究;针对典型发酵工业微生物,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开展发酵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针对食品外源危害因素,开发基于基因工程抗体的快速识别技术。

5.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针对各种食品安全危险因子,运用核密度估计算法,对其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于确认的各类危害风险提出管理措施,对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提出建议。  


四、学术水平

      研究团队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8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12项,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8项。

五、标志性成果


* 专利

(1) 烯啶虫胺半抗原、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12 1 0429862.7

(2) 一种抗除草剂莎稗磷的特异性抗体,专利号:ZL 2011 1 0326286.9

(3) 痕量苏丹红III号的快速检测方法,公开号:ZL 2007 1 0059342.0

(4) 苏丹红I号吸附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7 1 0057147.4

(5) 用于磺胺类多种残留免疫分析的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06 1 0015210.3

(6) 一种敌敌畏选择性分离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8 1 0151244.4

(7) 亚硝酸盐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610016130X

(8) 二氧化硫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1.7

(9) 甲醛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0.2

(10) 农药西维因快速检测用试纸条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71941.0

(1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20332.2

(12) 一种吸附痕量组胺的功能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1210429159.6

 

六、荣誉

* 获奖

(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与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2014年天津市专利金奖

(2)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可视化快速检测技术”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食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产品开发” 201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 一等奖

(4) “食品安全危害物高效检测新技术及产品研发” 201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 “农产品中化学危害物和生物毒素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及一体化产品开发“2009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6) “食品安全化学危害物检测新方法研究”2009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7) “食品安全因子通量化检测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8) “农药多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究和开发” 200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标准

(1) 进出口食品中α-硫丹和β-硫丹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SN/T2094-2008)

(2)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60-2007)

(3) 进出口食品中伏马毒素B1残留量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58-2007)

(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1—2011)

* 社会服务意向

(1) 食品有毒有害因子检测方案设计与开发

(2)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材料设计与开发

(3)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设计与开发

(4) 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开发

(5)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咨询与技术人员培训

(6) 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开发应用,微生物菌种改造 

查看团队详情 →
专家简介:

天津科技大学 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