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专家列表 > 专家详细
李博士
讲师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预约对接
分享嘉宾
结合研究领域内的知识、技术成果,形成专业化的课程或分享内容,通过技术论坛、产学研交流活动等场景,面向企业、政府进行主题性的知识分享,促进专业知识谱及、分享、传播。
预约对接
评委导师
以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身份,担任创新创业大赛评委专家,并为大赛进行项目筛选分析提供专业的点评及建议。
预约对接
技术项目路演
提供优质项目成果BP,通过各种路演活动、创新创业大赛、产学研对接等场景,面向企业、政府、投资机构、园区载体进行路演分享,促成成果项目的转化落地。
预约对接
活动嘉宾
作为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参与相关专业领域的各类创新活动,提供相关建议与服务,协助提升活动的整体效果。
预约对接
项目联合申报
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专家团队,围绕企业研发创新过程中的某一技术课题、难点,开展技术合作,联合申报项目课题。
预约对接
共建研发中心
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其专业的专家服务能力及团队,与企业/地方政府开展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在区域内提供科研创新服务。
预约对接
研究领域: 农林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研究方向: 1.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致病机理的研究; 2.工业微生物分子基础与基因工程改造;
科研能力画像: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农林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研究领域:

1.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致病机理的研究; 2.工业微生物分子基础与基因工程改造;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20
聚苯硫醚 废水 氯化钠 磷酸三钠 萃取 蒸发结晶 冷却结晶 分型
2022
反渗透浓水 芬顿氧化法 臭氧催化氧化法 阪崎克罗诺杆菌 环介导等温扩增 快速检测 大豆 赤小豆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轻工业手工业:13 生物学:4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 有机化工:2 动力工程:1 电力工业:1 化学:1 畜牧与动物医学:1 基础医学:1 中药学:1
总数: 19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部分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天津天丰泽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
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市食品科学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6
天津黄埔盐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2
南开大学医学院 1
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1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部分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高级氧化法处理电厂综合废水反渗透浓水工艺研究 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
红曲霉中桔霉素定量分析及其合成相关基因簇的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蛋白SdrD的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 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基于光学成像的益生菌体内示踪技术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科技基金资助
异硫氰酸苄酯及其类似物抑菌活性的初步探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奶粉中阪崎克罗诺杆菌耐干燥性与MLST分型的研究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重组酶聚合酶恒温扩增结合乳胶微球试纸条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黄芩苷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
LAMP在阪崎克罗诺杆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天津地区鸡源沙门氏菌的基因分型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型溯源技术及研究进展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盐酸小檗碱对体外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硅胶表面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的形态观察 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
食品工业中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
生鲜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及性状分析 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
不同培养基对紫色红曲霉发酵规律的影响 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
展开全部
荣誉&成就

暂无荣誉成就信息

部分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高级氧化法处理电厂综合废水反渗透浓水工艺研究

LAMP在阪崎克罗诺杆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豆类饮食干预对沙门氏菌感染小鼠肠道炎症的影响

天津地区鸡源沙门氏菌的基因分型研究

聚苯硫醚生产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型溯源技术及研究进展

异硫氰酸苄酯及其类似物抑菌活性的初步探究

奶粉中阪崎克罗诺杆菌耐干燥性与MLST分型的研究

重组酶聚合酶恒温扩增结合乳胶微球试纸条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

红曲霉中桔霉素定量分析及其合成相关基因簇的研究

基于光学成像的益生菌体内示踪技术

生鲜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及性状分析

黄芩苷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盐酸小檗碱对体外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硅胶表面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的形态观察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蛋白SdrD的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

食品工业中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硫氰酸红霉素溶剂残留分析方法的探索

不同培养基对紫色红曲霉发酵规律的影响

展开全部
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 联系客服
展开查看更多
团队名称:
食品安全
团队介绍:

一、研究方向简介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研究室紧紧围绕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着力在食品安全的共性关键技术上进行攻关,努力创建国内一流、世界前沿的食品安全高水平科研平台。同时注重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致力于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方向。  


二、团队简介

团队负责人:王硕教授

团队成员:

王硕,教授,博士生导师,多项国家级人才称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十二五”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主要致力于食品中痕量有害物质快速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小分子免疫检测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食品中痕量污染物富集、分离技术、“仿生抗体”合成与反应机理及替代生物抗体免疫检测理论和检测技术、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了若干处于国际前沿的开拓性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 1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

  

研究团队由方国臻研究员、王俊平教授、王书军教授、张燕教授、杜欣军教授、李昌模副教授、刘冰副教授、生威副教授等17人组成,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拥有仪器分析、免疫分析、食品化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分子生物学、有机合成等多学科专长,在国内食品安全研究领域形成了突出的人才优势。 团队已培养出食品安全专业博士 21 人,硕士生 216 人,出站博士后3人,目前在站博士后2名,在研博士生22人,硕士生120余人。


三、科研特色

围绕食品在加工、储藏过程中的营养与安全性问题,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

1. 免疫分析:针对食品中常见农药、兽药、生物毒素、食品非法添加物等小分子危害物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食物过敏原等,制备高特异性抗体,开发免疫检测新技术及ELISA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等快速检测产品。研究开发新型抗体标记技术,开发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免疫检测新技术。

2. 仪器分析方法与设备开发:针对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环境持久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探索开发基于传感器、色谱、光谱等技术的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仪器分析方法,研究开发新型便携式检测设备。

3.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针对传统热加工食品和发酵食品中产生的有害物,系统研究有害物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作用机理;同时针对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研究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组分结构、性质等变化规律和机制,以及对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开发兼具营养与安全的食品加工工艺。

4. 食品微生物研究:针对典型食源性致病菌,综合利用核酸操作、蛋白组学、免疫识别等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致病机理、检测、控制研究;针对典型发酵工业微生物,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开展发酵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针对食品外源危害因素,开发基于基因工程抗体的快速识别技术。

5.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针对各种食品安全危险因子,运用核密度估计算法,对其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于确认的各类危害风险提出管理措施,对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提出建议。  


四、学术水平

      研究团队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8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12项,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8项。

五、标志性成果


* 专利

(1) 烯啶虫胺半抗原、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12 1 0429862.7

(2) 一种抗除草剂莎稗磷的特异性抗体,专利号:ZL 2011 1 0326286.9

(3) 痕量苏丹红III号的快速检测方法,公开号:ZL 2007 1 0059342.0

(4) 苏丹红I号吸附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7 1 0057147.4

(5) 用于磺胺类多种残留免疫分析的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06 1 0015210.3

(6) 一种敌敌畏选择性分离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8 1 0151244.4

(7) 亚硝酸盐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610016130X

(8) 二氧化硫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1.7

(9) 甲醛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0.2

(10) 农药西维因快速检测用试纸条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71941.0

(1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20332.2

(12) 一种吸附痕量组胺的功能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1210429159.6

 

六、荣誉

* 获奖

(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与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2014年天津市专利金奖

(2)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可视化快速检测技术”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食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产品开发” 201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 一等奖

(4) “食品安全危害物高效检测新技术及产品研发” 201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 “农产品中化学危害物和生物毒素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及一体化产品开发“2009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6) “食品安全化学危害物检测新方法研究”2009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7) “食品安全因子通量化检测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8) “农药多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究和开发” 200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标准

(1) 进出口食品中α-硫丹和β-硫丹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SN/T2094-2008)

(2)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60-2007)

(3) 进出口食品中伏马毒素B1残留量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58-2007)

(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1—2011)

* 社会服务意向

(1) 食品有毒有害因子检测方案设计与开发

(2)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材料设计与开发

(3)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设计与开发

(4) 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开发

(5)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咨询与技术人员培训

(6) 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开发应用,微生物菌种改造 

查看团队详情 →
专家简介:

1. 2008年9月-2013年6月:天津南开大学微生物专业,获博士学位。

2. 2004年9月-2008年6月:天津南开大学生物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完成的主要论文(2005年以来)

1. Ping Li, Lei Wang, Lu Feng*.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Rieske-type Alkane Monooxygenase System in Pusillimonas sp. T7-7. J Bacteriol. 2013, 195(9):1892.

2. Boyang Cao, Ting Ma, Yan Ren, Yi Ren, Guoqiang Li,Ping Li, Xi Guo,Peng Ding and Lu Feng*.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Pusillimonas sp. T7-7, a Cold-TolerantDiesel Oil-Degrading Bacterium Isolated fromthe Bohai Sea in China. J Bacteriol, 2011 Aug;193(15):4021-2.

3. Xiaomin Li, Yanxia Li, Dongmei Wei, Ping Li,Lei Wang, Lu Feng*. Characterization of a broad-range aldehyde dehydrogenase involved in alkane degradationin Geobacillu sthermodenitrificans NG80-2. Microbiol Res.2010; 165:70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