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专家列表 > 专家详细
潘老师
其他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预约对接
研究领域: 生物质能
研究方向: 海藻生物质资源利用
科研能力画像: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生物质能

研究领域:

海藻生物质资源利用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15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 温度 光照 岩藻黄素 硅藻 脂质合成 代谢路径 蛋白质组学
2018
实验教学 实验技能 创新能力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生物学:12 水产和渔业:6 无机化工:3 高等教育:1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1
总数: 21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部分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8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6
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 4
中国科学院大学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
天津市海洋化学与资源重点实验室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1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1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
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 1
藻类生物质能源与环境效应研究中心 1
昆明理工大学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部分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
温度和光照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及岩藻黄素含量的影响 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温度和光照对孔石莼光合作用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脱水对条斑紫菜叶状体psbA和psbD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氮限制有利于三角褐指藻脂质积累 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红树林沉积物中产氢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性能分析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不同氮源对骨条藻光合活性、生长和中性脂积累的影响 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适用于条斑紫菜的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方法 海洋公益性项目
雨生红球藻的光周期效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光照强度对雨生红球藻细胞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三角褐指藻全基因组假基因的识别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不同碳氮浓度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及虾青素累积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生物制氢及其与以海水为介质的高盐有机废水处理的耦合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条斑紫菜精子囊细胞色素含量及光合活性的研究 天津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条斑紫菜叶状体不同区域光合活性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青岛海域漂浮和沉降浒苔的光合作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潮间带污泥中厌氧发酵产氢混合菌群组成与Fe-氢酶基因多样性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6074号天津市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2JCQNJC04200号天津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10101号
一株耐盐性阴沟肠杆菌生长产氢对微量元素的需求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红树林混合发酵产氢菌群中梭菌属Fe-氢酶基因(hyd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展开全部
荣誉&成就

1. 微藻分子鉴定、光合机制及其产物的定向优化,国家海洋局,二等奖,2014第8完成人;

2. 经济微藻种质库的构建、优良种质的选育及其产业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1,第6完成人。

部分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温度和光照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及岩藻黄素含量的影响

氮限制有利于三角褐指藻脂质积累

红树林沉积物中产氢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性能分析

不同氮源对骨条藻光合活性、生长和中性脂积累的影响

适用于条斑紫菜的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方法

雨生红球藻的光周期效应

光照强度对雨生红球藻细胞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影响

一株耐盐性阴沟肠杆菌生长产氢对微量元素的需求

基于三角褐指藻全基因组假基因的识别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不同碳氮浓度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及虾青素累积的影响

生物制氢及其与以海水为介质的高盐有机废水处理的耦合研究

条斑紫菜精子囊细胞色素含量及光合活性的研究

潮间带污泥中厌氧发酵产氢混合菌群组成与Fe-氢酶基因多样性分析

温度和光照对孔石莼光合作用的影响

脱水对条斑紫菜叶状体psbA和psbD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条斑紫菜叶状体不同区域光合活性的研究

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青岛海域漂浮和沉降浒苔的光合作用研究

红树林混合发酵产氢菌群中梭菌属Fe-氢酶基因(hyd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展开全部
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 联系客服
展开查看更多
团队名称:
生物质资源与利用团队
团队介绍:

  团队负责人:马红艳  教授、硕导

  团队成员:刘晓光教授(硕导,博导)、朱大玲副研究员(硕导)、才金玲副研究员(硕导)、潘光华实验师
研究方向:

  (1)甾体药物高效微生物转化体系构建;

  (2)非耐药性新型抗菌剂;

  (3)抗菌功能生物材料;

  (4)生物膜在能源环境中的应用开发;

  (5)高盐废水处理与微生物制氢;

  (6)功能微生物菌剂开发


  教学和科研成果:目前承担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十余门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参与出版教材专著两部、发表教改论文数多篇、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多项奖励。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项目等十余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十余项

  成果转化和应用:在本研究室以微生物膜和海洋生物为研究基础,致力于创新开发生物质资源在化工工业过程,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健康学及清洁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已开发的新型高效水溶性抗菌分子药物和抗菌剂等成果与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开发的秸秆降解菌剂、生物抑菌剂和生物絮凝菌剂分别成功应用于秸秆还田、切削液防腐和高盐废水处理等领域。

微信截图_20230616103110.png

查看团队详情 →
专家简介:

2015.5-至今,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实验师;

2008.7-2015.5,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师;

2004.9-2007.7,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硕士;

1999.9-2003.7,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