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应用场景列表 > 专家详细
康博士
讲师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预约对接
项目联合申报
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专家团队,围绕企业研发创新过程中的某一技术课题、难点,开展技术合作,联合申报项目课题。
预约对接
科技活动嘉宾
作为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参与相关专业领域的各类创新活动,提供相关建议与服务,协助提升活动的整体效果。
预约对接
创新创业大赛评委
以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身份,担任创新创业大赛评委专家,并为大赛进行项目筛选分析提供专业的点评及建议。
预约对接
技术项目路演
提供优质项目成果BP,通过各种路演活动、创新创业大赛、产学研对接等场景,面向企业、政府、投资机构、园区载体进行路演分享,促成成果项目的转化落地。
预约对接
技术论坛主题分享
结合研究领域内的知识、技术成果,形成专业化的课程或分享内容,通过技术论坛、产学研交流活动等场景,面向企业、政府进行主题性的知识分享,促进专业知识谱及、分享、传播。
预约对接
共建研发中心
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其专业的专家服务能力及团队,与企业/地方政府开展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在区域内提供科研创新服务。
预约对接
研究领域: 新材料
研究方向: 1. 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制备 2.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科研能力画像: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新材料

研究领域:

1. 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制备 2.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22
阪崎克罗诺杆菌 环介导等温扩增 快速检测 RPA扩增 CHA 单增李斯特菌 荧光检测 沙门氏菌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轻工业手工业:3 生物学:1
总数: 3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部分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市食品科学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2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部分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LAMP在阪崎克罗诺杆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天津地区鸡源沙门氏菌的基因分型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荣誉&成就

天津大学优秀毕业生、天津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部分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LAMP在阪崎克罗诺杆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恒温扩增与发夹自组装双重信号放大技术对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研究

天津地区鸡源沙门氏菌的基因分型研究

展开全部
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 联系客服
展开查看更多
团队名称:
食品安全
团队介绍:

一、研究方向简介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研究室紧紧围绕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着力在食品安全的共性关键技术上进行攻关,努力创建国内一流、世界前沿的食品安全高水平科研平台。同时注重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致力于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方向。  


二、团队简介

团队负责人:王硕教授

团队成员:

王硕,教授,博士生导师,多项国家级人才称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十二五”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主要致力于食品中痕量有害物质快速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小分子免疫检测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食品中痕量污染物富集、分离技术、“仿生抗体”合成与反应机理及替代生物抗体免疫检测理论和检测技术、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了若干处于国际前沿的开拓性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 1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

  

研究团队由方国臻研究员、王俊平教授、王书军教授、张燕教授、杜欣军教授、李昌模副教授、刘冰副教授、生威副教授等17人组成,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拥有仪器分析、免疫分析、食品化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分子生物学、有机合成等多学科专长,在国内食品安全研究领域形成了突出的人才优势。 团队已培养出食品安全专业博士 21 人,硕士生 216 人,出站博士后3人,目前在站博士后2名,在研博士生22人,硕士生120余人。


三、科研特色

围绕食品在加工、储藏过程中的营养与安全性问题,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

1. 免疫分析:针对食品中常见农药、兽药、生物毒素、食品非法添加物等小分子危害物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食物过敏原等,制备高特异性抗体,开发免疫检测新技术及ELISA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等快速检测产品。研究开发新型抗体标记技术,开发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免疫检测新技术。

2. 仪器分析方法与设备开发:针对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环境持久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探索开发基于传感器、色谱、光谱等技术的新型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仪器分析方法,研究开发新型便携式检测设备。

3.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针对传统热加工食品和发酵食品中产生的有害物,系统研究有害物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作用机理;同时针对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研究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组分结构、性质等变化规律和机制,以及对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开发兼具营养与安全的食品加工工艺。

4. 食品微生物研究:针对典型食源性致病菌,综合利用核酸操作、蛋白组学、免疫识别等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致病机理、检测、控制研究;针对典型发酵工业微生物,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开展发酵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针对食品外源危害因素,开发基于基因工程抗体的快速识别技术。

5.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针对各种食品安全危险因子,运用核密度估计算法,对其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于确认的各类危害风险提出管理措施,对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提出建议。  


四、学术水平

      研究团队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8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12项,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8项。

五、标志性成果


* 专利

(1) 烯啶虫胺半抗原、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12 1 0429862.7

(2) 一种抗除草剂莎稗磷的特异性抗体,专利号:ZL 2011 1 0326286.9

(3) 痕量苏丹红III号的快速检测方法,公开号:ZL 2007 1 0059342.0

(4) 苏丹红I号吸附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7 1 0057147.4

(5) 用于磺胺类多种残留免疫分析的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06 1 0015210.3

(6) 一种敌敌畏选择性分离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专利号:ZL 2008 1 0151244.4

(7) 亚硝酸盐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610016130X

(8) 二氧化硫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1.7

(9) 甲醛快速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05 10016390.2

(10) 农药西维因快速检测用试纸条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71941.0

(1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ZL 2004 10020332.2

(12) 一种吸附痕量组胺的功能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1210429159.6

 

六、荣誉

* 获奖

(1) “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与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2014年天津市专利金奖

(2)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可视化快速检测技术”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食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产品开发” 201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 一等奖

(4) “食品安全危害物高效检测新技术及产品研发” 201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 “农产品中化学危害物和生物毒素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及一体化产品开发“2009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6) “食品安全化学危害物检测新方法研究”2009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7) “食品安全因子通量化检测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8) “农药多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究和开发” 200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标准

(1) 进出口食品中α-硫丹和β-硫丹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SN/T2094-2008)

(2)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60-2007)

(3) 进出口食品中伏马毒素B1残留量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N/T1958-2007)

(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1—2011)

* 社会服务意向

(1) 食品有毒有害因子检测方案设计与开发

(2)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材料设计与开发

(3)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设计与开发

(4) 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开发

(5)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咨询与技术人员培训

(6) 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开发应用,微生物菌种改造 

查看团队详情 →
专家简介:

本科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在读期间,成绩优异,以全学院第一的成绩保送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师从王勇教授。2019年6月,我于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顺利毕业,被评为天津大学优秀毕业生,天津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并于2019年7月入职天津科技大学,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讲师。

参加工作以来,我认真负责,努力做好教师工作,同时也以一名优秀**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将从教学、科研两方面简单介绍自己。 

一、教学方面
从教以来,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对党和国家负责的精神,在教学工作上投入很大精力。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我每个月坚持走进课堂听优秀教师讲课,向优秀教师学习,并尝试摸索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新老师,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年代,自身的学识相当重要。所以工作以来,我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继续学习成为我工作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参加新教师培训,我还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教学技术,将所学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虽然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的教学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学到了很多并将继续学习。

二、科研方面

博士期间,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功能材料的构筑及其传感行为研究,截至目前,已经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发表科研论文7篇,目前在食品学院杜欣军教授课题组从事新型纳米材料的开发及致病菌检测相关的研究工作。虽然与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略有差别,但是我始终相信,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应该多思、多想、多学、多问,在已存有的基础知识上增加自己的多方面能力,应该处于一种不断学习的状态,在科研领域做到学科交叉,学科融合,争取在科研领域有所突破。我一直在为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而努力。
除此之外,作为食品学院食品安全19级第二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我努力提升党支部的自身价值,把支部工作渗透到平时教学科研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