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成果汇编
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成果汇编
天津科技大学(TianjinUniversityofScienceand
Technology),位于天津市,是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
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天津市“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建
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建设高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
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
CDIO工程教育联盟、“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成
员单位。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为河北轻工业学院,是全
国首批4所轻工类本科院校之一,隶属轻工业部。1959年,
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的主要师资和实验设备调入学校。1
964年,北京轻工业学院发酵工学专业、无锡轻工业学院塑
料成型加工专业先后调入学校。1968年,学校改名为天津轻
工业学院。1971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全部调入学校。
1972年,北京轻工业学院盐化专业和轻工业部塘沽盐业专科
学校合并后划归学校。1998年,学校的管理体制改为中央与
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
校更名为天津科技大学。
首次建立多级膜蒸馏浓缩淡化浓海水制卤工艺并实
现产业化,膜蒸馏过程通过利用低品位热源实现海水浓缩,
产出淡水中无机盐脱除率均可达99.9%。
成果应用于天津长芦海晶集团年产40万吨海盐产业化
示范工程,成卤周期由45天降至30天,盐田单产从每公顷6
6吨提高至175吨,制卤能力提高160%。
膜蒸馏过程通过利用低品位热源实现海水浓缩,产
出淡水中无机盐脱除率均可达99.9%
成果应用于天津长芦海晶集团年产40万吨海盐产业
化示范工程,成卤周期由45天降至30天,盐田单产从每公顷
66吨提高至175吨,制卤能力提高160%。
(1)海卤水资源综合利用;(2)盐与健康及盐产
品高值化;(3)膜及膜分离技术;(4)多相催化和膜催化
。
冷冻法海水淡化是通过低温下将海水中的水分冻结
为冰并与浓缩海水分离而获得淡化水的一种海水淡化技术,
可与海水冷热能利用相结合实现海水的综合利用。
该项目针对转筒式冷冻法海水淡化技术,对海水在转
筒表面的结冰过程、系统结构、部件型式与材料、制冷剂、
操作参数及其技术经济环境分析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
海水淡化、海水供冷供热等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厘清中国海浮游植物分类、多样性、系统发生学
,进行快速定量检测
1).中国海浮游植物分类、多样性和系统学研究
首次系统更新整理了中国海区甲藻类的系统与分类特
征,对代表种进行描述;对中国海区浮游植物常见物种存在
的193个同物异名进行了修订。团队带头人作为责任编委20
11年组织《生物多样性》期刊第一次“海洋生物多样性”专
辑,http://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CN/volumn/v
olumn1233.shtml,并正在组织2013出版的《生物多样性》
期刊第二次“海洋生物多样性”专辑。
2).中国海浮游植物定量分析技术及推广
首次在国内推广国际浮游植物标准分析方法—Uterm
?hl方法,因该方法需要较高的技术性和经验积累,目前团
队依然是国内极少数使用该方法的实验室,所获数据是国际
认可定量分析结果。
2.建立细胞体积生物量国际标准方法,进行中国海浮
游植物碳循环相关研究
1).建立了浮游植物体积/表面积-碳模型国际标准方
法,该方法业已成为国际标准方法,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2003年论文成果发表在业内顶级期刊JournalofPlanktonRe
search,发表至今WebofScience引用160余次,http://pla
nkt.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5/11/1331该论文被ES
I收录,该方法是估算浮游植物细胞碳的基础方法,是未来
估测中国海浮游植物碳库和发展遥感快速监测浮游植物生物
量的重要方法。
2).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及相关调控过程,对浮游植物
自然种群的生长进行了观察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黄海中部
春季藻华和长江口春季有害藻华上,对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
上行和下行控制作用展开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微量元素铁和
微型/中型浮游动物对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
3).中国海浮游植物特定功能群研究,在国内积极展
开海洋浮游植物特定功能群固氮蓝藻(固氮)、今生颗石藻
(钙化)和硅藻硅质化等相关研究,目前国内此类研究很少
,在国内团队首次估算了南海和黑潮区蓝藻固氮速率和颗石
藻钙化速率
3.海洋酸化和生物碳汇应对全球变化这一关键问题,
我们进入海洋酸化这个只有10年的年轻学科领域进行重点研
究,发现了CO2分压增加情况下颗石藻钙化速率降低,这对
解释中国海碳“源”、“汇”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已经
完成酸化对海洋有毒硅藻产毒等相关研究,并正在展开酸化
对硅藻生长及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的相关研究。系统
厘清并总结浮游植物相关生物碳汇过程。
4.中国海及印度洋区域海洋学研究团队(2013年6月
统计结果)完成了中国海定量分析浮游植物群落样品共计1
5,442个,网采样品1,921个,接近于908项目所有浮游植
物采水样品(15,668个)。近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
委托下,作为NSFC东印度洋航次的生态方面负责人率先展开
此区域生物海洋学研究。
5.国内率先开展海洋流变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前,
海洋学一直是物理海洋学主导的领域,环境决定生物是主流
思想。
但是,随着人为活动的影响,近岸富养化与赤潮的频
发,以及近代古海洋与生物地球化学学学科的发展,生物在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生物对环境介质的
改变,直接导致交叉学科海洋流变学的产生在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的资助下,团队从TEP开始研究,逐渐发现流变学的重
要性,与国际知名专家IanJenkinson一起,撰写相关海洋流
变学论若干,为该学科前期探索奠定基础。
6.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在天津市沿海海洋生态环
境保护方面以基础研究为指导,观测与模拟结合,评估与修
复并举,为滨海新区的建设提供“贴身服务”。围绕渤海生
态环境问题,以海洋初级生产过程和生物泵过程为核心,研
究富营养化和全球变化(酸化、升温为主的耦合变化)下的
渤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其趋势。综合分析比较人为活动和全
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针对国家重大需求
解决近海人为活动影响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系统破坏,
以及全球变化后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结构变迁与生物资源变动
规律等重要问题,并深入了解天津市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
基本的结构与功能,拟解决水体污染以及赤潮等重要环境问
题。
在对常规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和生物海洋生态参数进
行长足监测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的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
为研究天津市临海的环境容纳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海域功能区划、人为活动及全球变化对本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供坚实的基础科学资料。全面提升天津市海洋科学水平,
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国家战略需求服务。
碳模型国际标准方法,该方法业已成为国际标准方
法,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2003年论文成果发表在业内顶级期
刊JournalofPlanktonResearch,发表至今WebofScience引用
160余次,http://plankt.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5
/11/1331。该论文被ESI收录,该方法是估算浮游植物细胞碳
的基础方法,是未来估测中国海浮游植物碳库和发展遥感快
速监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方法。
该负责人擅长并从事的相关研究如下:
(1)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类群鉴定
与分类,曾经研究过中国近海和印度洋的微型浮游动物的群
落结构组成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西藏盐湖的浮游动物和浮
游植物的群落组成;
(2)浮游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营养传递过程的摄食生态学,研究包括不同浮游动物类群对
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食物链营养传递过程中的营养级联效
应等相关研究;
(3)酸化条件、改变的营养条件(包括富营养化、
N/P失衡)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和浮游动物的摄食生长以及从
浮游植物到浮游动物的营养传递效率的影响;从生态计量学
、生理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三者结合的角度,研究食物链
的营养传递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探究元素物质供给与生物生
理生化过程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浮游动物对于复杂
多变环境的响应和适应机制。
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海洋酸化对东
印度洋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及摄食影响研究(项目号4130611
9)”。
以滨海地下水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应用基础研究为
主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