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及环境事故应急处理汇编
环境监测及环境事故应急处理汇编
天津科技大学(TianjinUniversityofScienceand
Technology),位于天津市,是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
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天津市“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建
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建设高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
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
CDIO工程教育联盟、“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成
员单位。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为河北轻工业学院,是全
国首批4所轻工类本科院校之一,隶属轻工业部。1959年,
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的主要师资和实验设备调入学校。1
964年,北京轻工业学院发酵工学专业、无锡轻工业学院塑
料成型加工专业先后调入学校。1968年,学校改名为天津轻
工业学院。1971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全部调入学校。
1972年,北京轻工业学院盐化专业和轻工业部塘沽盐业专科
学校合并后划归学校。1998年,学校的管理体制改为中央与
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
校更名为天津科技大学。
该项目研发了排水管渠原位固化修复材料-内衬管
,并进行了产业化实现和工程应用示范。
通过技术集成和工艺优化,创新了软管接缝同步复合
技术和装备,研究了产品标准,实现了材料的标准化生产和
质量控制;经过软管厚度和幅宽设计,与用户需求和复杂管
情紧密结合,确保了软管与树脂浸渍效果,保证了施工质量
和固化质量。
课题组开发的内衬软管同步复合装备,经过数年的优
化,已具备较好的拓展性,制备管径满足DN300-2500要求,
单套日产量高于500m/d,可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满足异型
管道及检查井的修复需要。
目前采用该系统装备已生产了10km的软管,其中2
.8km用于重庆渝中区和永川区示范工程,为当地管网综合整
治贡献了力量,恢复了管网的通水功能,延长了管道的使用
寿命,为企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约200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
约5000万元,获得了业主和用户的认可。
1、该成果可拓展用于给水管道、燃气管道、石油管
道及化工管道的原位固化修复过程中,具备较大的价格和供
货优势,并可替代进口产品。
2、设备可销售、可租赁,也可提供培训服务,较国
外进口装备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
1、申请专利14项,授权3项专利;
2、发表论文7篇。
(1)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加工技术;(2)热稳定及
防老化技术;(3)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4)电化学柔性
高分子材料;(5)聚烯烃分级及其构效关系;(6)高分子
材料高
(1)互联网+环境应急(移动式)污水处理装置;(
2)管道非开挖修复材料产业化及标准化;(3)生物强化及土
壤修复技术。
服务于国家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立足渤海区
域,利用卫星遥感手段对渤海岸线的长期变化过程进行了评
价,然后建立了渤海高分辨率的三维水动力和泥沙输运数学
模型,评估围填海工程对海域特别是工程建筑物附近水动力
环境和地形冲淤的影响,为海岸整治修复提供依据。
同时在认识泥沙输运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渤海
水体中以泥沙作为载体的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规律,进而对渤
海水环境变化进行评价。
目前相应成果已应用于港口及海岸工程建设前的海域
使用论证、清淤疏浚整治过程中悬浮泥沙的扩散路径和对水
质影响范围的预测等。
结合遥感和数值模型模型,评估围填海工程对水动
力和地形冲淤影响,依据监测数据和生态模型,开展环境承
载力评估;已实现技术落地应用
近海动力和生态年际变化及其演变机制、全球变化
和人类活动
在渤、黄、东海建立了包括氮、磷、硅循环的低营
养层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包括了两种浮游植物植物、
三种营养盐、两种有机碎屑,考虑了海气界面、水沉积物界
面、河流、外洋等营养盐输入。
耦合模型可用于研究多重压力下近海低营养层生态系
统的演变规律,探讨物理和生态过程、不同界面输入对渤黄
东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模型还耦合了CO2、DMS等温室气体循
环模型,可用于评估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
和反馈。
在该基础生态模型的基础上还发展了溶解氧、绿潮和
水母等灾害性生态过程模型,可以开展灾害性生态过程的模
拟、预报与评估等工作。
模型分辨率高,模拟结果可靠性强;以高分辨率模
型为基础叠加多模块,可实现多种生态环境要素模拟。
近海动力和生态年际变化及其演变机制、全球变化
和人类活动
主要开展重点城市典型重现期风暴潮估计、可能最
大风暴潮计算、风暴潮极端降雨复合型灾害风险评估、未来
气候变化情景下风暴潮灾害预测、基于大数据神经网络风暴
潮预报模型开发与应用、“海洋热浪”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分
析与评估。
系统全面的基于观测、再分析、数值模型、神经网
络结合的方式针对风暴潮、海平面上升、海洋热浪等海洋动
力生态灾害进行过去、现在、未来变化分析,已经形成了完
善的技术手段和流程。
近海动力和生态年际变化及其演变机制、全球变化
和人类活动
1、本项目组建基于TDLAS的大气污染物在线检测实
验平台,通过对排放气体干扰组分、激光器输出参数及系统
电子学指标的分析与优化,建立适用于大气常见污染物气体
实时快速TDLAS仪器检测技术体系。并基于企业自有的物联
网GPS模块设备开发技术、长光程气体吸收池技术、仪器网
络系统集成技术等,进行TDLAS仪器向网络分布式监测系统
的应用技术研究,使项目内推出的样机可以作为独立接入单
元接入区域环境评测平台,对传统在线式检测仪器数据接入
及集成进行功能创新。
(1)基于课题团队自有光谱数据处理算法软件与嵌
入式系统开发平台进行控制系统产品化开发。
(2)根据检测物指标,可定制选择国外或国内激光
器模块封装进行集成。
(3)基于实验室自有开放光程光路准直定位技术以
及长光程气体池技术进行关键模块定制。
(4)根据用户需要定制上位机专用分析软件程序。
2、以大气中常见空气污染物为应用检测对象,开发研制快
速实时且高精度的TDLAS可调谐二极管光谱学检测设备,为
大气环境监测中所要求的微量、高精度及快速响应需求提供
仪器实现手段,应用于室内外环境污染气体监测和煤矿、油
井等地下作业中毒气泄漏的监控,可以有效避免有毒有害气
体排放导致的大规模大气污染发生,保障环境质量安全,为
国民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社会效益显著。
该课题以我国丰富的蜡资源,以乳化蜡使用方便,
价格便宜的特点,一定能逐渐取代不科学的代用品,该产品
无污染。
乳化蜡是生产各类上光剂的主要原料,如汽车、摩托
车上光剂、地板上光剂、家具上光剂等都含有不同种类的乳
化蜡产品,这类产品无污染,集清洁、上光和打蜡于一身,
并有良好的去油去污性能。使清洁上光一步完成,使用方便
,不吸尘。这类产品物美价廉,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
乳化蜡产品外观为白色或浅黄色液体(或软膏状体),
固体含量从12%~24%的系列产品,pH为中性,储存稳定期大
于6个月,根据用途不同,其含蜡种类与含蜡量不同。也采
用不同的乳化工艺就可以得到不同用途的乳化蜡产品。
1.本项目于2015年4月立项,项目名称为“人工海岸
对渤海风暴潮影响的数值模拟与灾害预警”,属于天津市应
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技术领域为资源与环境,应
用产业领域为能源,承担单位为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
2.立项依据主要考虑到风暴潮灾害一直位居各种海洋
灾害之首,平均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海洋灾害总损失的80
%。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由于围填海工程的建设,自然
海岸线减少,人工海岸增加,有可能削弱海岸带的减灾防灾能
力。本项目旨在研究人工海岸建设前后渤海风暴潮灾害的时
空变化过程,提出灾害预警方案,为渤海海岸线的建设提供科
学指导,同时也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该项目基于三维近海海洋模式--FVCOM动力学模型
(theFiniteVolumeCoastalOceanModel),利用中尺度气象
预报资料WRF风场数据(theWeatherResearchForecastingm
odel)和大小网格嵌套方法,通过潮汐和风场共同驱动,建立
渤海潮汐和风暴潮模型。使用2000年渤海岸线和围填海工程
之后提取的2010年渤海岸线,进行渤海典型风暴潮过程的数
值模拟。
研究岸线变化前后渤海风暴潮灾害的变化规律,给出
岸线变化前后风暴潮增水曲线、增水分布图、流场分布图,
并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海岸建设的相关建议,给出风暴潮灾害
预警方案。该项目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海岸线建设和海洋开
发规划的科学性,对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人民财产
安全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1)渤海风暴潮预报模式研制。
基于三维近海海洋模式--FVCOM动力模型,建立了以渤
海湾沿岸为重点的精细尺度的潮汐和风暴潮三维数值模型。
模型采用三角形网格,利用有限体积法进行数值计算,利用大
小区域网格嵌套模式,对海洋潮汐动力和风应力驱动的渤海
风暴潮预报模式进行调试和验证。其中大模型研究区域包含
黄海和渤海(33.72oN-41.05oN,117.56oE-126.93oE),其中
小模型研究区域包含整个渤海(37.13oN-40.92oN,117.57o
E-122.91oE。
(2)对渤海潮汐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在开边界,利用OTPS软件预报得到实时水位驱动,研究
渤海潮汐增水情况。收集各个验潮站记录的实测数据,对潮
汐增水模型进行校正,使FVCOM模型能够较好反映潮汐增水现
象。
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对比基本一致,模拟的M2分潮和
K1分潮的振幅和迟角与各测站位的实测数据基本一致,渤海
等振幅和等迟角图与海图对比也基本一致,这说明模型能够
模拟渤海的潮汐动力过程。
(3)对渤海典型寒潮风暴潮过程和台风风暴潮增水
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1)建立的风暴潮预报模型,利用
中尺度气象预报模型WRF模型(WeatherResearchForecasti
ng)模拟的风场数据,利用潮汐调和数据(OSUTidalPredic
tionSoftware,http://volkov.oce.orst.edu/tides/)作
为海洋水边界条件,对典型渤海风暴潮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包
括:1985年8月(Mimie)、1997年8月(Winnie)、2005年
8月(Matsa)台风风暴潮和2003年10月的温带风暴潮过程,
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模拟结果
显示,模拟风暴潮在増水极值及时间上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
,这说明模型能够用来较好模拟渤海寒潮风暴潮过程和台风
风暴潮过程。
(4)岸线变化对渤海风暴潮灾害的影响评估。利用
2000年渤海岸线和2010年围填海工程后提取的渤海新岸线,
设计敏感性实验,对渤海风暴潮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2000年的水深资料是Choi(LaboratoryforCoastala
ndOceanDynamicsStudiesSungkyunkwanUnivercity)提供的
1′×1′的东中国海水深数据,插值到研究区域的网格点
。
2010年渤海的海岸线变化数据是利用美国陆地资源卫
星Landsat的传感器TM/ETM遥感信息,采用Canny算子半自动
提取获得的,2010年的水深数据是根据渤海岸线变化,对水深
数据进行修正得到的。
通过对渤海风暴潮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岸线变化对渤
海风暴潮的影响,主要是对渤海湾、莱州湾和辽东湾风暴潮
增水的不同影响程度。分析不同的寒潮风场或者台风路径,
对渤海沿岸不同区域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岸线明显变化的曹
妃甸、天津港和黄骅港海区的风暴潮增水空间分布。分析1
0年岸线变化,各个港区风暴潮增水增加的可能性以及危害程
度的大小。结果显示,岸线变化后,渤海湾三大港区的风暴潮
増水有增加的趋势。
同时研究了岸线变化对渤海流场的影响,岸线变化后
,渤海流场有减弱的趋势。
(5)渤海风暴潮灾害评估与预警对渤海风暴潮进行
长期数值模拟,提取典型风暴潮个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渤
海风暴潮的发生以及分布规律,与气象数据相结合,进行渤海
风暴潮的灾害预警,并制定预警方案。对模拟数据进行统计
推断,得到渤海湾三大港区(曹妃甸港、天津港和黄骅港)
的风暴潮増水的可能性,给出灾害预警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
洋强国”,“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建设美丽
中国近年来天津市风暴潮灾害损失已达4亿,减少灾害损失的
效益不可估量。
该项研究对提高海洋发展规划的科学性,为海洋灾害
预警预报提供科学基础。
1.生物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评价方法中不可或缺的
部分,生物多样性指数是评价环境质量优劣的常用方法。对
渤海湾天津海域的历史生物资料,以及现场调查的生物数据
进行了分析;包括了大型底栖动物、小型底栖动物(自由生
活线虫)、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等生物类群的多样性
分析,以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梳理了香农多样性
指数等在应用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一些指数中的对数底数
不同,建议使用自然底数,和国际接轨。评价环境质量时,指
数所用的阈值范围也比较混乱,建议采用四档的评价标准,和
海水水质评价结合起来。化学单因子和多因子的评价结果差
异大,也会影响了与生物结果的比较,建议在个别环境因子超
标严重的时候用单因子,而超标不严重时结合多因子的综合
评价。
2.多样性指数的结果与取样方法及生物类群有关。在
同一站位,网采法和瓶采法的指数结果不同,有些存在统计学
的差异;而且不同生物的多样性指数结果不同,影响了环境状
况的评价。分类学差异性指数表现出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受
取样方法影响较小,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分类学多样性指
数也和生物类群有一定关系,例如小型底栖生物和大型底栖
动物的分类学指数都能区分出污染严重的区域,但是区域大
小并不完全相同,细节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了
较多的生物类群,具有很好的代表意义和实践推广价值。
环境质量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目前的监测规范
和技术多关注化学指标。由于环境变化的效应从根本上说是
对生物系统的影响,所以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监测可以更直接
地指示环境质量优劣。
生物监测能综合地反映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有时甚
至比理化监测更敏感。目前国内的相关规范(国标、部标和
地标等)吸收了一些生物监测的技术和方法,但是存在方法
落后、应用争议大等问题。
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
验室项目的基础上,对多个类群(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
的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应用进行了研究。从分类学信息、
生物功能群等角度分析了水生生物在环境监测、评价以及生
态修复中的作用。
包括国际流行技术方法的应用比较及其在国内的实施
也进行了总结。发挥统计分析和图形技术的优势,提高生物
多样性监测技术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
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体现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以及生态类群间的关联,深
入了解环境状况和生态平衡
微藻食品及保健品、海藻多糖、藻菌复合剂、石油
烃降解菌、水质净化、大型海藻的资源化利用及海洋微生物
治理重金属污染等领域
利用ADCIRC数值模型在渤、黄、东海建立了风暴潮
模拟动力学模型,可以对渤海风暴潮进行预报研究,同时基
于模型已经模拟得到了渤海区域过去50年风暴潮变化情况,
对渤海沿海风暴潮灾害情况进行了评估,发现渤海风暴潮在
过去五十年层现显著年代际变化,同时层现减弱的趋势。
渤海风暴潮变化受AO和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模型还
可以利用CMIP6预测数据,利用动力降尺度的方法开展典型
区域风暴潮、海平面灾害过程的模拟、预测与评估等工作。
近海动力和生态年际变化及其演变机制、全球变化
和人类活动
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建筑能耗模
拟与节能性能评估的系统研究方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数据
库建立、动态建筑能耗模型自动生成、机器学习方法能耗模
型建立、节能方案评估及可视化方法四个主要部分。这种方
法即适用于新低碳城镇的设计规划,也可用于已有城区的节
能改造。
本研究得出了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提取、简化数据的
方法,同时制定了自动化建模所用数据库——建筑动态能耗
模型输入参数集(DynamicBuildingEnergyModelInputPara
meterSet,简称DBEMIPS)的架构及标准。为城市规模建筑能
耗自动化建模奠定数据基础。
本研究完成了利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城市建筑能
耗模型的程序化,完成形式是以计算机语言R为基础的程序包
(Collect-R),可自动生成城市区域中大量建筑的动态能耗
模拟模型。该程序包所建模型性能良好,可实现建筑物每层
的热工区划分。